古代人的贞操观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贞操观介绍
导读:古代的思想跟现代是大为不同的,尤其是古代的一些针对女子制定的不人道思想,比如贞操观,古人觉得女子要自觉坚守贞操,不然是为不洁。那么,古代人的贞操观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万年历小编带来的中国的贞操观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古人
古代人的贞操观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周易》说道:“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福佑荫德,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就会招致灾祸。这在本意上就是要求女人要自觉坚守贞操。东周早期的《易传》更是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永远要追随丈夫,一直到丈夫寿终。
贞操观包括婚前贞操、婚后贞操、寡妇节操和妻妾殉葬制度等。其中婚前贞操,指女子在出嫁前必须是处,否则就要受严酷的惩罚。婚后贞操,指妻子不能和其他男子发生私通行为。寡妇节操是指丈夫死后,寡妇要“守节”。在古代,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事迹,赐予祠祀、树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个女子能不守节,哪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节?一时守节风盛,空前绝后。
妻子妾殉葬制度是指丈夫去世后,强迫妻妾殉葬,这种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后,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大量杀殉或生殉。殷墟卜辞中有杀殉奴的记载。妇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的妻妾,《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古人的贞操观是封建夫权社会的产物,这种封建的伦理道德禁锢了妇女的心灵、限制妇女的权利,是一种摧残人心的道德教条。历史上,无数女子的青春、灵魂被这种观念所吞噬,上演了一幕幕真实的人间悲剧。作为一种“一偏的贞操论”、“忍心害理、男子专制的贞操论”,单面要求妇女守节是极不公平、极无道德的。
古人
中国的贞操观
贞洁,是一个女子的生命。而贞操观为什么可以存在并其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在古代,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时,充其量只是“失德”,而女子要发生这样的事时,就是“失贞”。贞操观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婚姻的产物。
在群婚杂交的时代,是没有什么贞操的。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性行为被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时,才有了与此相应的道德观与伦理观,这也就是贞操观的萌芽。从这一点上来看,贞操观是人类伦理观的巨大进步。它对于破除杂交,巩固一夫一妻制,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人为不断。守寡妇女无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可数。物以稀为贵,货币天然是金银。可见,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帝皇为其立牌坊。而贞节牌坊则成了一个女子是否守贞洁的外在表现。所谓的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而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而对性的禁欲。则是,贞操观的存在的必要之一。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而这些数据表明自宋代中期以来,直至明、清,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宋代中期以后有这样大的变化,是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自由和幸福。封建统治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七八百年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而在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在这个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下,贞操观也逐渐变的重要起来。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代人的贞操观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贞操观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