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 > 综合 > 饮食器具有哪些,古代的炊具介绍

饮食器具有哪些,古代的炊具介绍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1周前

饮食器具有哪些,古代的炊具介绍

导读:为了美化饮食文化生活,提高食欲和食趣,中国一向有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的美食追求。饮器、食器、炊具是构成千姿百态的饮食风俗图的重要内容,从鬲鼎釜甑到现代化的炊具餐具,是人类对烹饪、饮食器具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不断追求的结果。那么,饮食器具有哪些?古代的炊具介绍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炊具

古代的炊具

(一)鬲、鬻、鼎、镬、鳌

鬲是中国最古老的饮具,从原始制陶业产生以后就有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出土有陶鬲。其形制特点是圆口,有三只空心足,以增加容量和受热面积。有的有整(把手),有的无整。鬲上面可以放置甑、笼,能炖煮、蒸馏食品。到商周时又有了青铜鬲、制作精巧,导热性更强。秦汉以后,由于炉灶和釜的普及,鬲逐渐不用了。

鬻是一种炊、饮两用的器具,形制与鬲相似。不同之处是口部有槽形的“流”,也称作“喙”,上面不能放甑。它的用途是炖煮羹汤或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

鼎也是仰韶文化就有的陶制炊具,后又用青铜制做。其形制圆形,三足,有两耳,便于移动,也有的方形四足。鼎既是炊器,可炖制羹臛饭粥,又可作筵席上的餐具。

古代祭祀必用鼎陈食,后来祭神、祭祖所用的香炉,多仿鼎的形制。

无足的鼎称作镬。《周礼·天官·亨(烹)人》:“亨人掌共(供)鼎镬。”《淮南子·说山训》:“尝一脔之肉,知一镬之味。”东汉高诱注曰:“有足曰鼎,无足曰镬。”由“-镬之味”联系“列鼎而食”可知,古代一道菜用一种炊具,做好端上去又是餐具,不像现在一个锅里做几十样菜。鼎、镬都有双耳,便于用手端。这种炊、餐兼用的器具,已具有火锅的功能。据考古发现,东汉出土的“镇斗”,就是火锅。

鼎、镬还是一种刑具,称作“鼎镬”、“汤镬”、“镬烹之刑”。周夷王烹死齐哀公,汉初齐王田广烹死郦食其,都是用鼎镬。战国蔺相如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鳌是焙烙糗精的炊具、平圆,中心稍凸,下有三足,类似现在的平底锅。

平底锅

(二)釜、炉灶、鍪

釜即今天的锅,圆口,圆底,有的敛口有双耳。上面放甑笼,可蒸煮食物。它与鬲、鼎的不同之处是没有足,须安放到炉灶上才能使用。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套陶釜灶,可知釜和灶也是古老的炊具。

春秋战国时,人们对灶进行了改造,注意了通风、排烟和防火。《鲁仲连子》载:“一灶五突,烹饪十倍,分烟者众。”“突”即烟囱。《墨子·号令》载:“诸灶必为屏,火突高出屋四尺,慎无敢失火。”为了防火,将灶四周屏障起来,烟囱高出屋上四尺。后来,又将炉灶的直突改为曲突。

《汉书·霍光传》载,有一客人见主人的炉灶是直突,且旁边堆着木柴,劝主人把烟囱改造为曲突,把木柴搬走,以防火灾。主人没有采纳,因此而失了火、火灭后,主人置办酒席酬谢前来救火的邻里,唯独没请那位客人。有人对主人说,若采纳客人的忠告,就不会遭火灾,也不用办酒席。“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才将那位客人也请来了。这个“曲突徙薪”的寓言,反映的就是战国秦汉时对炉灶的改造。

由于炉灶的改进和流行,釜也盛行起来,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和铁制的。秦汉以后,鬲、鼎等作为炊具基本被釜取代了。《汉书·楚元王传》载,刘邦年青时常带着朋友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阳为羹尽,输釜”。曹植《七步》诗:“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说明秦汉以后,釜已成为主要的炊具。

鍪是汉代流行的一种釜。圆底、敛口、反唇,有双耳。古代士兵戴的胄与鍪相似,因此叫作“兜鍪”。辛弃疾《南乡子》称赞孙权说,“少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现在战士戴的头盔,与兜鍪相似。

(三)甑、笼

甑是放在鬲、釜之上的蒸器,类似现在的算子、蒸格。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甑,说明人们已知道用蒸汽为导热媒体蒸馏食物。商周时代出现了铜甑,战国又出现了铁甑。

笼由甑演变而来,至迟到南北朝时已出现。笼多以竹篾编制,以木为帮圈,造价低,使用轻便,可放置多层,一直使用到现在。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饮食器具有哪些,古代的炊具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