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节日在什么时候,乞丐节日有哪些风俗
导读: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鬼或神主宰的,只有敬拜鬼神才能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幸。这种现象久而久之衍变成了民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社会基础,因此不应该盲目地去批判或定论。那么,乞丐的节日在什么时候?乞丐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乞丐
乞丐的节日
在北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却有一天是乞丐们的节日,他们可以张张扬扬走上街头,热热闹闹地恣意欢乐一次,这就是每年正月十五灯节的那天晚上。
灯节是中国老百姓举国欢庆、全民欢腾的节日,虽然历史上有过一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闹剧,但每到这一节日的晚上,各地城市州县乡村,都是一派灯如海洋、人如潮涌的绚丽场景。从来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迈的妇道人家,也可以在这天畅意游览。京师照例有一个风俗习惯,妇女可以结伴逛街,有意识从桥上走过去,称曰“走百病”,以求祛灾去病,身体无恙,或拥到正阳门城楼子底下,偷偷摸一摸大城门上的铜钉,暗祈自己生儿子得济,多子多福。正月十五这一天,京师花子几乎倾巢而出,在丐头率领下,排队组成一列衙门官老爷一般的仪仗。其队前有花子打响鞭开道,后面跟着那些举着讨饭杆子的“拜杆儿”群,再后是乌泱泱一片乌合之众,个个手中拿一个讨饭竹筒,里面盛着几个铜子儿,狠命地“哗啦哗啦”地摇,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花子群后是四个写着“纠察”、“弹压”、“回避”、“肃静”的小灯牌,和一个写着“灯政司”三个大字的大灯牌,灯牌之后就是仪仗队的主角花子头。此时的花子头八面威风,高坐在八抬大轿上——那是八个叫花子用大竹竿抬着的一把破椅子。这位“灯政司”老爷脸搽着粉,头上戴着县太爷式的戴帽翅的“官帽”,帽前脸的帽正是一块萝卜“宝石”。他装腔作势,耀武扬威,哪儿灯火盛,就指挥队伍往哪去开拔。“灯政司”这一天权力遍及灯市,巡视到哪儿,就指挥到哪儿。他可以命令店家把火燃得旺旺的,把灯点得明明的,并指手画脚扬言要罚这家灯钱,罚那家油钱。每走一个店铺,店主就指挥伙计将封好的铜钱扔下去,以图个吉利,取个乐。谁愿这个时节让花子闯进门,借灯打劫闹一场呢?见钱从天落,花子们一哄而上争抢不止。竹筒里的铜子更多了,摇晃出来的响声更大了,围观的人更多了,人们兴高采烈观赏着,品评着。当然最高兴的还是花子们,一年三百六十四天,都是低三下四哈着别人转,惟有这一天,是众人围着他们转,能不得意忘形?然而当“灯政司”过去,留下的则是一片更大的混乱:有小孩失踪的,有妇女匿迹的,呼天抢地声与嘈杂的灯市声混成一片。
乞丐
除了自办的“灯政司”外,《春明采风志》还记载过清代官方雇用乞丐敲催灯节的趣事,灯节时至深夜仍人山人海,官厅怕人多闹事,预先暗嘱打更人三更天时就打五更的梆,以误导人们早散市。当时八旗各旗驻防的地段都要雇用十个小花子组成梆子队,从这头到那头敲梆子不止,唤取人们归意。东直门内的北新桥,当时是镶黄旗三个军的驻防的交界点。桥东为镶黄汉军,桥西为镶黄满军,桥北是镶黄蒙古军,三军各有一梆子队,沿街敲梆。二更时,三军催打梆队相遇桥心,各列一行,先稍静一刻,听号令一起,三队几十只梆子震天动地地响起来。随令而节奏时疾时缓,声时长时短,音时高时低,连连敲出曲牌来。梆声在夜空中传出很远,人们不再看灯转而看敲梆。一时间,北新桥下四周叉严,水泄不通,灯市未散反添一景。梆不停人不散,人不散而梆不停,直至更深。
乞丐与习俗的联系,远不止于这一点点内容。倘挖掘起来,也堪称“丰富”二字,好在历代均有记载,为更彻底地研究乞丐现象,做了不可或缺的准备。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乞丐的节日在什么时候,乞丐节日有哪些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