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3个月前

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导读:在中国古代,经具有神圣的意义。经本来是指织布过程中竖着的丝线,引申为经线、经常、天经地义等意思。关于经的书籍,最著名的就是十三经了,那么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书籍

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袒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书籍

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1368-1644),以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前156-前87在位)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十三经的内容庞杂,来源及时代不一,主要形成于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经长期流传的古代文献,也有主要由战国(前468-前221)儒家学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分与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关系存在争议,如《春秋》、《周礼》、《左传》。更强烈的争议是所谓的“伪书”问题,如今本《尚书》的部分篇目。

十三经的观念滥觞于南宋(1127-1279)中后期,发轫于明(1368-1644)初,成熟于武宗正德(1505-1521)、世宗嘉靖(1522-1567)中。万历十二年,神宗皇帝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十三部典籍同时被朝廷尊奉为经,十三经的概念及地位得以完全确立。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十三经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