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漏壶计时原理

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漏壶计时原理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3个月前

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漏壶计时原理

导读:现代计时很是方便,我们看手机看各种电子设备就知道了,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吗?除了沙漏和日晷,你还能想到哪些计时工具呢?漏刻也是一种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吗?漏壶计时原理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古人

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

漏壶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壶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将壶盛满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它通常由铜制成,其制作历史远可追溯到我国的夏商时期。

《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要不间歇地适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来观察箭上的刻度。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5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秤漏。秤漏的构造是一杆吊着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以受水壶里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李兰曾经这样规定过:每当流水一升,其重增一斤,时轻一刻。也可以把秤杆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时刻刻度,从而直接读出时刻数。

还有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叫作沙漏,有关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沙漏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就是能够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的准确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但是流沙容易阻塞,普及程度并不太乐观。

漏壶计时原理

漏壶是用滴水的容器来计时的,漏壶属于等时性的计时工具,就是将时间分作相同的等分,类似于现在的钟表。

漏壶也分多种,一种是箭漏,箭漏是在壶中放有箭,利用水的流入或流出使箭的指示刻度变化;另一类是秤漏,用滴水的重量来计算时间;再有一我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14.4分钟。

古人

清初改为一日种就是大家都见过的沙漏。九十六刻,一刻相当于15分钟。漏刻又分为昼漏和夜漏两种,以太阳的出没为分,冬至夜漏六十刻,夏至夜漏四十刻,春分秋分昼夜均为五十刻。关于昏旦时间,很早就作了规定,秦汉之前规定日没后和日出前三刻为昏旦时间,秦汉之后改为两刻半,遂沿用至明末。

漏壶计时始于什么时候,无法考证。目前最早的记载是《周礼·夏官》:“挈壶氏悬壶以水火守之,分为日夜。”挈壶氏是掌管刻漏的官,水火是指备水及时往壶里添加,备火是照明和防止水温太低。

由于水流速度不均匀,还有真太阳时也不是等分,古人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调整漏壶。

汉代的恒谭说:“余前为郎,典漏刻,燥混塞温辄异度,故有昏明昼夜。昼日参以晷影,夜分参以星宿,则得其正。”桓谭通过白天观日影晚上看星宿来调整误差。

麻知几《水解》:“九畴昔访灵台,本史见铜壶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周环,水滑则流速漏泛,漏泛则时刻差,当易新水。”这是及时更换新水来缩小误差。

在东汉以前,就有规定从冬至起,每隔九天,昼漏增一刻,夜漏减一刻,夏至后相反。这是调整昼夜时差。

宋代天文学家沈括为了减少箭尺升降的摩擦力,把铜孔改为玉制,又把滴水孔的位置提高,水管伸到壶心。这都是改良仪器,使之更精准。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漏壶计时原理”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