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童心说》的核心主张

《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童心说》的核心主张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4个月前

《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童心说》的核心主张

导读:现今的童心是孩童的心情,我们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孩童那般天真活泼的心态,古代书籍《童心说》是著名的思想启蒙读物,那么《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想知道《童心说》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书籍

《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

《童心说》是李贽《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也可以视作一篇散文。李贽在文中用了“童心”一词,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本心,是表达个体真实的感受、感悟的心。《童心说》主要揭露封建道学以及其在教育方面虚伪性,洋溢着作者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和反对封建教育桎梏,以及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这是对封建专制的程朱理学残酷束缚人们精神和理智、压制人们个性自由的揭露和批判。它提倡人性的自由发展和解放,是封建礼教压制下的自觉觉悟。这在当时绝对如晴空霹雳,振聋发聩,具有了启蒙思想的萌芽。

《童心说》的核心主张

一是反对闻见道理为心。(事假事、言假言、文假文)

二是反对六经“语”“孟”为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童心说的应用:

对《西厢记》《水浒传》作出高度评价;

在写作方面。主张“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

书籍

《童心说》选段: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翻译: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童心说》是有关儿童心理的学说吗,《童心说》的核心主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