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歌舞不息的哈节,哈节的民间传说

歌舞不息的哈节,哈节的民间传说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3个月前

歌舞不息的哈节,哈节的民间传说

导读:广西很多少数民族都善歌舞,也喜歌舞,不少节日风俗都与歌舞相关,不过说起歌舞最为经典的节日,当属歌舞不息的哈节,你知道哈节是怎样一个节日吗?哈节的民间传说是如何的呢?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少数民族

歌舞不息的哈节

哈节,是京族传统的节日。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京族三岛”——沥尾、巫头、山心是我国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由古骆越部落发展而来,在隋唐时称为“僚”,也曾称为越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京族”。京族,靠海为生,依海而存。海洋捕捞曾经是京族群众唯一的生产方式,这种落后而单一的生产方式使他们生活一度比较贫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越边贸恢复后,京族群众积极开发海洋经济、参与边境贸易,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其生活水平已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因为海给予人们丰富的馈赠,所以,京族每年都会举办哈节,为期3天。其间,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歌舞不息。“哈”是京语音译,有“歌”的意思,“唱哈”即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既酬神,也娱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山心为每年农历八月初十。

哈节的民间传说

哈节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镇海大王除蜈蚣精和歌仙的传说比较具有代表性。镇海大王除蜈蚣精传说:以前,在白龙尾海有只专门翻船吃人的蜈蚣精,法力强大难以将其除掉,镇海大王便想出妙计,把煨熟的大南瓜丢进蜈蚣精口中,将其烫死。蜈蚣精死后全身断为三节,头、身、尾部分别变成了如今的巫头岛、山心岛和沥尾岛。为纪念镇海大王的功绩,京族人年年以歌舞祀神祭拜。歌仙以歌号召京族群众反抗压迫传说:几百年前,在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摧残下,京族地区人民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于是上天便安排一位歌仙下凡,以传歌为名号召群众联合起来反抗统治者压迫。歌仙的歌声婉转动听,使得人们纷纷仿学,久而久之,京族人民变得能歌善舞。后人为纪念歌仙,便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逐渐形成节俗。

蜈蚣

“哈亭”是专门用于“唱哈”的亭子,是举办哈节的主要场所。在“京族三岛”上,各村都会建“哈亭”,各个“哈亭”的外观虽繁简各异,但风格相差不大,格局也基本一致。大型的“哈亭”一般都内分正殿和左右偏殿。“哈亭”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京族过节、祭祀以及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

京族人信仰多神,因此正殿内供奉京族信奉的诸神,其中镇海大王在京族人民心中位置极重,其神像一般位于“哈亭”诸神的中心位置。偏殿内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座席,节庆时按长幼排序和贡献功绩入座。节日前夕,人们穿梭于“哈亭”,摆放供桌、供品和各类食品。哈节活动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迎神”仪式安排在“唱哈”前一天,人们结队举旗撑伞,将神座抬到海边,请神“降临”神座,待神灵“落座”后迎进“哈亭”。主持哈节活动的京族头人同时也组织哈节乡饮,听哈的人(指有资格入席哈节乡饮的人)每人养一头大猪,养的时候要精心伺候,此称为“养象”。到了节日,就挑选最大那只用于“祭神”。祭神后,除了献给乡饮的4公斤猪肉,其余的猪肉由“养象”户带回。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歌舞不息的哈节,哈节的民间传说”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