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隆中对》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隆中对》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隆中对》,欢迎大家分享。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正确)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注释】
[1]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标题是后人加的。陈寿(233297),字承柞(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对。
[2]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现在山东沂水南)人。曾隐居隆中,后来做蜀国丞相。
[3]陇亩:田地。
[4]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5]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6]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7]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承认、同意。
[8]博陵:东汉郡名,现在河北蠡(lǐ)县一带。
[9]颖川除庶元直:颖川人徐庶,字元直。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在河南中部一些地区。
[10]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
[11]先主:指刘备。
[12]新野:现在河南新野。
[13]器:器重,重视。
[14]谓:对说,告诉。
[15]与俱来:和(他)一起来。与后边省去之(他)。
[16]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17]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8]宜枉驾顾之:(你)应该亲自去拜访他。枉驾,屈尊。顾,拜访。
[19]诣(yì):拜访。
[20]凡:总共。
[21]乃见:才见到。
[22]因屏(bīng)人: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因,于是、就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3]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崩溃。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24]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5]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26]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7]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28]信:通伸,伸张。
[29]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30]然志犹末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犹,仍、还。已,止。
[31]计将安出:意思是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计,计策。出,产生。
[32]自董卓已来:指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已,通以。
[33]袁绍:汉末的冀州牧(统治一州的长官),占有冀、青、并、幽四州(现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他在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只有几万兵力,但是用了谋土的计策,打败了他。
[34]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3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非惟,不仅。抑,而且。
[3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挟,挟持、控制。
[37]争锋:争强,争胜。
[38]孙权:他继承父(孙坚)兄(孙策)之业占据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所以说他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39]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40]此可以为掇而不可图也:(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掇,而不可谋取他。
[41]汉、沔(miǎn):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
[42]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物资。尽,全部取得。南海,这里泛指南方近海地方。
[43]吴会(kuài):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44]巴、蜀:巴郡、蜀郡,在现在的重庆和四川。
[45]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46]其主:它的主人,指荆州牧刘表。
[47]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48]益州:汉代州名,在现在四川。
[4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50]高祖:刘邦。
[51]刘璋(zhāng)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52]张鲁在北: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
[53]殷:兴旺富裕。
[54]存恤(xù):爱抚,爱惜。
[55]胄(zhòu):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之胄。
[56]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57]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58]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59]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60]政理:政治。
[61]宛、洛:现在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62]身:亲自。
[63]秦川:秦国故地,现在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川,平野。
[64]箪(dān)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65]日:一天天。
诗词赏析: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文中并未提到隆中,隆中之说首次见于小说《三国演义》。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