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禁止喝水”为何惹争议 原因恐怕有两方面
日前,“女子在南京地铁车厢喝水被开罚单”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对此,南京地铁回应称“列车上禁止饮食,喝水也是饮的一种”,持续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事实上,南京地铁这样的操作并非首次。今年3月,一名乘客也因喝酸奶,被执法队员劝阻,并开具告知单,南京地铁也曾作出类似解释。虽然开具告知单不等于开罚单,主要目的是对乘客进行普法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文明乘车秩序,但从乘客的角度来看,更为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地铁上不能喝水、喝酸奶。
从视频呈现的信息来看,女子收到的“轨道交通设施内禁止行为告知单”上所列举的是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车站或者其他轨道交通设施内禁止的13种行为,其中明确提到“在列车车厢内禁止饮食”。按照南京地铁的解释,无论是该乘客饮用的是水还是饮料,都在禁止之列。“天气炎热,中暑了怎么办?”“是否喝一口水都要下车?”“难道只要有人喝水就得被罚?”……由于事件发生的场景和大家的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接近性,不少网友产生了“代入感”,纷纷表示难以理解。
南京地铁为什么一再解释也难以服众?原因恐怕有两方面:一是该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舆论关注,侧面证明了这一规定本身值得商榷,以及讨论这一社会公共话题的必要性。而一刀切式禁止既有机械执行之嫌,缺乏同理心、人情味,也涉及到严肃的地方规定的解释问题。
二是缺乏可执行性的问题。正如网友所说,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下雨天应该禁止乘客坐地铁,甚至禁止乘客带一切东西,因为所有随身携带的物品以及本人都有可能造成“影响车厢卫生”等问题。换言之,规定本身可执行性不高,形式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与此同时,从横向来看,北京、广州、长沙等城市虽然也有类似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为乘客的合理需求留出一定的空间。
必须看到,对于乘客的合理诉求,是重视还是漠视,根本上决定了能否让人心服口服。从这个角度来看,南京地铁的回应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起到了反作用——忽视了公众的需求、拉远了与公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