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2023-04-25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12期专题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原文标题《中国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格局及类型研究》,本文为精简改编版

崔 丹1 李国平2*

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创新能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2021年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常住人口总量为3.55亿人,占全国的25.13%,国内生产总值为42.77万亿元,占全国的37.40%,专利授权量243.30万件,占全国的52.88%,三大城市群已成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区域。然而,三大城市群的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如何?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程度有何差异?未来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的技术创新效率?

本文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对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创新链一般被分为 3 个阶段:前端为知识积累;中端为知识应用,即创新成果产出阶段(如专利产出);终端为成果转化阶段,即产业化应用阶段。本文采用当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支出来测度创新投入,采用滞后一期的专利授权量来测度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用来表征专利产出创新效率;采用滞后一期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来测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以表征成果转化创新效率。从专利—产业这一创新链角度对三大城市群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探究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研究发现:

1

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但京津冀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呈持续增长态势,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却呈持续下降态势。

2

三大城市群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较大。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且呈持续增长态势。京津冀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且呈持续下降态势。

3

京津冀城市群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

201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中,77%的城市拥有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其中78%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在50%以上。京津冀城市群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包括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和低专利技术创新效率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包括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和低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则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和南部。

4

长三角城市群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呈现中心—外围结构。

201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92%的城市都拥有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其中79%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在50%以上。长三角城市群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主要为省会城市和省会周边城市,低专利技术创新效率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也多为省会周边城市,而大部分的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则距离省会城市较远。

5

珠三角城市群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呈现向心分布状态。

201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拥有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都在65%以上。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中心地区,高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数量占比较高,且主要位于珠三角的西部;低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主要位于珠三角的东部。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考虑到形成三大城市群不同表现的内在原因,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对于京津冀城市群,重在解决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问题,因此要优化创新空间结构,促进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链接。

1. 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北京和天津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北京原始创新和基础研发的特色优势和天津产业创新核心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2. 以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依托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三城一区”、天津的国家自创区、河北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京津雄科技创新“金三角”,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3. 强化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围绕“工业 4.0”和智能化打造京津冀协同产业链,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供应链稳定安全、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

4.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成长环境,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持续支持和培育前沿技术企业和初创企业,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5. 针对低专利技术创新效率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如廊坊、承德和邯郸),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快推动这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其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其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

2

对于长三角城市群,重在解决区域内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要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推动核心—外围创新一体化发展。

1.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励创新主体围绕国家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基础研究科教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原始创新能力。

2. 有序推进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建设,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优化创新环境,加强跨区域体制机制融合,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3. 将专利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选项,推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和分工,并加快提升绍兴、湖州等城市的专利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创新和产业协调联动发展。

4. 强化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跨区域共建“飞地园区”和跨区域实施科技创新;推进跨区域科创飞地政策突破,在政策、产业、平台方面形成联动,构筑“研发创新在省会、成果转化在周边”的创新空间格局。

3

对于珠三角城市群,重在解决本地原始创新资源不足和外围区域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因此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形成跨境创新合作的有效模式。

1.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支持珠三角城市群创新主体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大科学计划等;不断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基础研究能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2. 借助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与港澳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组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拓宽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3. 对于珠三角西部和东部的城市(肇庆、惠州等),要注重其专利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充分发挥深圳和广州的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 建立健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探索区域创新、跨境创新合作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

崔 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业领域为人才研究、科技政策、区域经济。在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地理学报》、《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研究课题、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论文专项基金等研究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专业领域为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百余项,发表学术专著和论文 280 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 10 余项。

文章源自:崔丹,李国平.中国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格局及类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831002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返图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