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的节日活动,除夕逐傩是什么

春节的节日活动,除夕逐傩是什么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1个月前

春节的节日活动,除夕逐傩是什么

导读:除夕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而那一天的白天就叫做除日,晚上就叫做除夕。也就是新旧之年交替的时候,所以民间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春节的节日活动有哪些?除夕逐傩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节

除夕逐傩

除夕是新年前的最后一天,最首要的活动是要把鬼驱逐出家门,这就是逐傩,又称“傩”、“大傩”。

逐傩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巫舞。《论语·乡党》:“乡人傩。”《礼记·月令》:“命有司大傩。”《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可见,先秦时期这种逐傩仪式已很盛行。

到了汉代,不仅流行于民间,宫中也形成了隆重而盛大的驱鬼逐疫仪式。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汉宫中的大傩仪式,选10~12岁的中黄门子弟120人为依子(驱鬼的童子),头带红帻,身穿皂(黑)衣,手持鼓。又有人身披熊皮,手执戈和盾,扮作方相氏主舞,带领由12人扮演的猛兽,一边挥舞,一边呼喊。皇帝和文武官员齐集殿前。傩舞反复三遍后,持火炬送疫疠凶鬼出端门,再由千名骑士接过火把送出司马门。门外又有五营骑士千人接过火把,送到洛水边,将火把投入水中。这幅人神联合驱鬼的场面极其壮观,别说没有鬼,就是真有恶鬼,也早被这强大的阵势吓跑了。

到了唐朝,这种傩舞仪式发展为傩戏,娱乐气氛加强了。宫廷的傩戏,有音乐伴奏,文武百官可带家眷一起观赏。民间的傩舞也发展为只有三、四人的歌舞,可即兴表演说唱故事。

春节

宋朝的傩戏,宫廷中向着奢侈排场发展。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关自牧《梦梁录》记载,宋宫中的傩戏,由皇城亲事官和值班卫士担任。又从教坊中挑选有表演技能的各色人来扮演。这些人要戴假面具,铠甲、旗帜、刀剑一应俱全。扮演的角色有将军、门神、钟馗与小妹、灶神、土地神及各种神兵等。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各地要向宫中进奉面具,有的达800副,“老少妍(美)丑,无一相似者”。

民间傩舞从宋到明清发展为卖艺者乞钱谋生的手段。名称有打夜胡(狐)、跳灶王、跳钟馗。为了乞钱,这种三、五人表演的傩舞,一进腊月门就开始了。由他们扮演的灶公、灶婆、钟馗满街串,住户都要施舍米、钱,不然就不离开。到腊月二十四,跳灶王停止,跳钟馗一直到除夕。现在除夕之夜举行的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彻底清除了逐傩的阴影,将喜庆、欢快的娱乐气氛推至高潮,并赋予了时代和科学的新内容、新艺术。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春节的节日活动,除夕逐傩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