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 > 综合 >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1周前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

导读: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4月4日或5日之间。清明节期间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其中包括放风筝的活动。那么,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

风筝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墨子·鲁问》载:“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后来,人们又以纸制做,称作“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装竹哨,风吹哨响,声如筝鸣,故称“风筝”,南方则称“鹞子”、“纸鹞”。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纸鸢俗称风筝。”从宋代开始,放风筝的习俗盛行民间。由于春季多风且暖,多在清明前后进行。宋伯仁在《纸鹞》诗中写道:

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惟渐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的风俗遍及全国各地。明人徐渭写《风鸢图》十首,其中一首写道:

江南江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

由于风筝能随风飘扬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古代人很早就将其运用到军事上。《新唐书·田悦传》载,藩镇田悦的军队进攻临洺(在今河北省永年县),守将张体力战粮尽,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越过敌营,将求救信送到朝廷军营。南宋杨万里《诚斋杂记》还记载,西汉韩信放纸鸢来测量到未央宫的距离,欲穿地道入宫中。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不过其中隐寓的勾股定理,西汉时期的数学家确已创造出来了。

风筝

总之,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已从瘟疫、邪灾、火禁的恐怖中解放出来,介子推的情感也不再被理会。随着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人们尽情地沐浴这风和日丽的春光,到处呈现出轻松欢快的生活气息。只是由于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法观念的浓重,唯一没有忘记的是到父母先人的坟墓上烧香拜土,在欢乐的气氛中保留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情感。

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

1.祭祀祖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放风筝是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悼念的方式。通过放风筝,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祝福和思念送给已故的亲人。

2.祈求好运:放风筝也被认为是一种祈求好运和祈福的方式。传统上,风筝被认为是与天空相通的桥梁,通过放飞风筝,人们希望能够借助风的力量,将自己的心愿传达到天空,获得上天的庇佑和保佑。

3.释放压力:放风筝也是一种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的方式。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风的拂面和飘逸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烦恼和压力随风飞走。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清明节放风筝有何深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