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囊岩蕨
植株高5-16 (-20) 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出,先端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渐尖,棕色,膜质,边缘具睫毛。叶簇生;柄长1-5厘米,粗约1毫米,基部向上与叶轴均疏被棕色的节状毛,顶端有竹节状的水平关节;叶片椭圆披针形,长4-10厘米,中部宽2-3 (-4) 厘米,短渐尖头或急尖头,基部略变狭或不变狭,二回浅羽裂;羽片7-10对,对生,平展或略斜展,疏离,仅基部一对羽片分离,无柄,向上的均与叶轴合生,下部2对羽片有时略缩短,中部羽片较长,长椭圆形,长7-11 (-22) 毫米,基部宽5-7 (-10)毫米,圆钝头,基部不对称与叶轴合生,边缘波状浅裂,裂片边缘全缘。叶脉不明显,小脉斜向上,下部的二至三叉,向上的为二叉,先端具水囊,不达叶边。叶草质,干后棕绿褐,两面及叶轴密被长节状毛,尤以上面较密。孢子囊群圆形,位于分叉小脉的顶端,略靠近叶缘,沿羽片边缘排列成行;囊群盖杯形,膜质,边缘撕裂状。
本种形体的变异较大,而Kuhn氏的原始记载又过于简短,以致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这从罗列的异名中可以窥见。模式标本 (Chefoo, Schottmuller) 为一细小的旱生植株,高约6厘米,为一小型草本,但后来逐渐积累的朝鲜及日本标本,形体一般都比模式标本大,高7-10厘米,最大者可达15-20厘米,羽片形态也有一定幅度的变异,羽片基部从极不对称逐渐过渡至近对称,分裂度也从浅至深。
国内分布:辽宁(旅顺)及山东(芝罘、威海)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及俄罗斯(乌苏里)
生境:林下石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