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鱼鳞蕨

鱼鳞蕨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1个月前

鱼鳞蕨

植株高80-15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上,木质,粗短,直径约2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呈微波状,偶有短纤毛,厚膜质,深棕色,有光泽。叶簇生;柄长40-80厘米,基部粗5-8毫米并为深棕色,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禾秆色且渐变光滑,鳞片脱落后往往留下隆起的鳞痕;叶片大,卵形,长宽各约50-80厘米,先端渐尖,四回羽裂,偶有五回羽裂;羽片10对左右,对生,基部一对最大,与第二对相距14-19厘米,柄部3-4毫米,平展,长卵形,长36-43厘米,宽约3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变狭,平截并略覆盖叶轴,三回羽裂;小羽片约15对,基部一对对生并缩短,向上互生,有时第二对仅有上侧或下侧的小羽片,有极短柄(长1-2.5毫米),下部的相距4-5厘米,以直角开展,上部的略斜展,疏离,上下两侧的小羽片不等长(而在上部的羽片为等长),上侧的长度约为下侧的1/2-2/3,基部下侧第二片较长,15-19厘米,基部宽5-6厘米,椭圆披针形,渐尖头,上部略向上弯,基部平截,紧靠或略覆盖羽轴,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14-16对,基部一对对生,向上互生,近无柄,平展,略疏离,长椭圆形,中部的较长,长2-3.2厘米,基部宽1-1.4厘米,尖头或渐尖头,基部平截,紧靠小羽轴,羽裂深达末回小羽轴;裂片6-8对,平展,彼此接近,长椭圆形,长4-7.5毫米,宽2-4毫米,圆头,基部阔楔形,略不对称,两侧羽裂达1/4-1/2或为波状;向上的羽片渐狭,末回小羽片近全缘或为浅羽裂。叶脉下面明显,在裂片为羽状,小脉单一,基部的偶有二叉,斜向上,不达叶边。叶近纸质,干后棕绿色,上面疏被深棕色的粗短节状毛,下面无毛或仅沿主脉有一二节状毛;叶轴及各回羽轴禾秆色,有光泽,上面有狭纵沟,除基部外均光滑,基部上面密被节状毛,下面有1枚心脏形的棕色膜质鳞片。孢子囊群小,圆形,直径约0.5毫米,生于小脉顶端,每裂片有3-5枚;囊群盖半球形或卵圆形,棕色,膜质,仅基部着生,宿存。
本种以前曾与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和马来西亚的南洋鱼鳞蕨Acrophorusblumei Ching apud C. Chr. Gardens Bull. S. S. 7: 226. 1934; Holttum, Fl. Mal. 2: 481, f. 283. 1966. [Aspidium nodosum Bl. Enum. Pl. Jav. 171. 1828, nonWilld. 1810; Acrophorus nodosus (Bl.) Presl, Tent. Pterid. 93. 1836.] 混淆,Holttum已指出这两种除分布区不同外,形态上也有区别。鱼鳞蕨的叶片分裂度较粗,叶轴不粗糙,囊群盖较小,这些特征均便于区别。


国内分布:西藏东南部(墨脱)、云南南部及西部(镇康、莲山、贡山、德钦、马关、西畴、双柏)、四川(峨眉山、洪雅、筠连)、贵州(梵净山、江口、独山、平伐)、广西(瑶山、大明山、龙胜)、广东(乐昌、惠阳)、湖南(新宁)、江西(井冈山、遂川)、福建(南平、南靖)、台湾(阿里山)及海南(五指山)
国外分布:印度、不丹、尼泊尔、锡金、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屋久岛)
生境:林下溪边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