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鹿茸草
多年生草本,高15-23厘米,常有残留的隔年枯茎,全体因密被棉毛而呈灰白色,上部近花处除被棉毛外,还具腺毛。主根粗短,下部发出之许弯曲支根,成密丛。茎多数,丛生,基部多倾卧或弯曲,老时木质化,通常不分枝。叶交互对生,下部者间距极短,仅4毫米,密集,向上逐渐疏离,相隔可达10毫米,至花序附近间距最大,可达16毫米,叶片大小,亦作相同的变异,下方者最小,鳞片状,向上则逐渐增大,成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通常长12-20毫米,宽2-3毫米,最长可达25毫米,先端锐尖,或锐头而有小凸尖,基部渐狭,多少下延于茎成狭稜,中脉面凹背凸,两面均密被灰白色锦毛,老时上面的毛多少脱落。总状花序顶生;花少数,单生于叶腋,具长2-7毫米之短梗;叶状小苞片二枚,长9-15毫米,宽1-2毫米,生于萼管基部;萼筒状,膜质,被绵毛,或绵毛与腺毛相杂。管长5-7毫米。上有9条凸起的粗肋,其中4条分别通入萼齿;萼齿4枚,草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而先端渐尖,与萼管等长或稍长,长5-6毫米,宽1-2毫米,有时长达10毫米,宽3毫米;花冠谈紫色或几白色,长约为萼的两倍,长15-18毫米,被少量柔毛,花管细长,近喉处扩大,瓣片二唇形,上唇略作盔状,2裂,下唇3裂,中裂稍大,均为倒卵形,端圆钝,多少开展;雄蕊4枚,二强,着生于花管上,前方一对较长,达7毫米左右,后方一对长约6毫米,花药背着,微露于花冠喉部,药2室,并行,相等,长2.5-2.8毫米,宽0.6-0.8毫米,彼此分离,长卵形,下部渐细,有一小凸尖,纵裂;子房长卵形,花柱细长,先端弯向前方,柱头长圆形。蒴果长圆形,长约9毫米,宽3毫米,厚2毫米,先端渐细而成一稍弯的尖嘴。花期3-4月。
国内分布:产我国浙江(宁波、杭州),福建(莆田、闽侯、永泰、永安、崇安),江西(萍乡、丰城、庐山)等省,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山坡向阳处杂草中;亦见于马尾松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