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海“风景”

深海“风景”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4个月前

深海“风景”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底是一个美丽幽静的世界,但海洋科学家们说:海底并不平静,有类似于陆地上的飓风的各种激流,海洋科学家们把这些激流称为“海底风暴”。上世纪60年代“海底风暴”之说最早被提出时,很多人认为荒唐可笑。但事实上,海底风暴犹如强大的龙卷风,旋转着横扫海底,其破坏力极强……

奇特的海难事件

1967年1月16日,一艘载有220吨矿石的挪威运输船“伊斯特拉”号在毫无巨风骇浪的前提下神奇地在大洋中失踪。1980年,一艘从美国洛杉矶起航至我国青岛的货船,进入了被人称作日本魔鬼“龙三角”的海域时,突然发出了“SOS”救援信号,随即,这艘载重为14712吨、有船员35人的“多瑙河”号货船便消失在这片神秘的海区。几天后,一艘希腊货轮又在这神秘海域连续发出呼救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船上35名船员无一生还。

1978年12月7 日,长度超过两个半足球场的德国超级油轮“明兴”号,在驶往美国途中,突然连人带船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仅找到一条破烂不堪的救生艇。

海面上的失事尚能为人们留下点呼救声,在水下活动的军用潜艇失事后,连呼救的时间都没有。美国海军罹难史载:1963年4月核潜艇“鞭尾鱼”号在英格兰近海神秘失踪:另一艘核潜艇“蝎子”号则于1968年5月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失踪。以色列海军潜艇“达卡尔”号,1968年4月在地中海失踪。法国潜艇“智慧女神”号,也是这期间在西地中海失踪。而且这些当时较先进的潜艇失踪时,居然都没有发求救信号。

1980年,在挪威沿海的一个荒芜的半岛上正进行一场高难度的悬崖跳水表演,当30名跳水运动员飞下悬崖,钻进海水后,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不见有人露出水面。人们大为惊慌,立即派出救生船和潜水员寻找。次日,两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带着安全绳和通气管下海探索。当安全绳下到5米时,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潜水员、安全绳和通气管以及船上的潜水救护装置全部往海底拖。

经求援,一艘瑞典的微型探测潜艇来到这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艘微型潜艇入海后也一去不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请求美国派来了一艘海底潜水调查船,并由地质学家毫克逊主持调查工作。毫克逊在电视监视器前不停地搜索着海底。突然,他发现离船不远处有一股强大的潜流,在潜流之中发现了30名运动员、2名潜水员的尸体和那艘消失在海底的微型潜艇……

这一切令人匪夷所思,难道海底暗藏玄机?

对奇特现象的种种猜测

面对奇特的海难事件,上世纪各种猜想沸沸扬扬,比如:

“磁场说”猜测,海底是一个巨大的磁铁矿,是强大的磁场搅乱了船只航行方向的导航系统,船最终被强大的磁场吸力拉入海底。

“杀人浪说”认为,失事海区船只失踪事件多发生在冬季,冬季这里的水温和气温之间相差20度,因此海面上常产生上升的强气流,从而激发起海面上的巨大三角波浪所致。

“黑洞说”认为,天体中晚期恒星具备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人类虽看不见它,它却能吞噬一切海上船只。

“次声说”则认为,次声虽听不见,却有极强的破坏力,船只可能会在次声软力中颠覆。

此外,还有“外星人说”“气泡说”等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海底风暴”这个“假说”开始被人接受,但仅此而已。其成因仍没有答案,“海底风暴”发生的机理在国际上仍未见到有细节的介绍和报道。

而在中国,一位从事这方面研究多年的专家,一直在“纠缠”海底风暴之“假说”。不过他认为,“风暴”一词来自于气象学概念,不妥,他把这一现象称作“海底激流”,并认为从物理学角度框定这一海洋概念也许更严谨、更准确些。

中国“海底激流”第一人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到今天,对“海底激流”现象一直“耿耿于怀”、发誓要论证到底的,是现已退休在青岛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原物理海洋学研究员、73岁的修日晨老师。

1958年,我国海洋普查期间,科技人员曾在国内海区多次测得突发性高速运动的海水流动,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流速。这些“反常数据”激发了修日晨强烈的责任感。他决心要从事“奇特现象”研究。后来,在山东省科委的资助下,他从1995年开始对我国沿海“海底激流”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于1995年在渤海逞岛海域易产生海水堆积海区选点进行了“海底激流”观测。

当时,修日晨在该区域某点距海底0.2米处进行了24天的连续观测,共测到23次“激流”活动,其中流速达2米/秒以上有3次,最大为3.18米/秒,这个结果已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

2001年,修日晨和同事们在江苏如东县海区苏北浅滩潮流幅合区又进行了“海底激流”专题调查,终于观测到了流速高达4.95米/秒的高速激流。

“海底激流”这样制造海难

修老师有个形象的比喻:假如一条承载着车辆运行的正常公路一旦被掏空,路面以下路基必然在压力之下突然塌陷,如同陷阱,人车一起掉进去。“海底激流”后果就是这样。

潮流在特殊条件下形成,海水不断堆积,水位得到升高,水势能量便增强,海洋底部承受不住上层水的重压,海洋底部的薄弱部位必然被“突开”,瞬间里大量海水消失,海水堆积区域则形成负压,产生吞噬万物的陷阱。

而当船只刚好航行至此,陷阱面积如果足够大,船只便失去浮力掉入陷阱向海底沉去。虽然“海底激流”在我国近海并不少见,但由于水浅、激流发生面积可能不会大,则陷阱也不会大。但是在深海和大洋区,若具备流场幅合区条件,船又恰巧航行至此,其危险可想而知。

再说潜艇,一旦“海底激流”突然爆发,必将形成陷阱,潜艇航行到此,便会立刻下沉数十米。不过,激流持续时间是短暂的,激流消失后,潜艇会慢慢自动上浮。但如果操纵者对“海底激流”现象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易犯操作大忌。很可能会错误地启动耗氧气极高的内燃机动力,以达到快速上浮的目的。结果,短短数分钟内,艇内供人赖以生存的氧气会被一耗而光,令人窒息,甚至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

那么,上世纪许多船只消失在海难中,是不是“海底激流”所为呢?尽管各种传说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终究不能自圆其说。修老师说,眼下尚不能到大洋的海难多发区域收集足够数据来证明遇难船只是“海底激流”所为,但“海底激流”成因和过程分析,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

深海“风景”/的返图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