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子女六人结局如何
谭延闿子女六人结局如何(谭延闿子女六人结局)死后谭延闿墓葬在何处
谭延闿子女
1930年,国民党政府主席谭延闿忽患脑溢血而死,死后留下一子一女。儿子名叫谭季甫,女儿名叫谭祥。
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和谭延闿的女儿谭祥
在谭延闿子女中,说起谭季甫,或许没什么人知道,但他有个妻子,叫曾昭楣。曾昭楣的祖上,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一等勇毅侯曾国藩。
相比于谭季甫来说,谭延闿的女儿谭祥要出名得多。因为谭祥的丈夫,是国民党的重量级人物陈诚。话说1930年谭延闿中风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就委托蒋介石和宋美龄,等自己死后,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好丈夫。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还是谭延闿一手撮合和促成的,为了报恩,所以他们自然不敢懈怠。
当时给谭祥介绍的人选有两个,都是日后很出色的人物,一个是胡宗南,一个是陈诚。而他们之所以最终选择陈诚,政治因素也是很多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拢陈诚。
而谭祥要和陈诚结婚,似乎还有一道障碍。那是陈诚的原配夫人吴舜莲。当吴舜莲得知陈诚要纳二房的时候,自然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有一次还自杀差点成功了,要不是别人发现得早,已经撒手人寰了。
谭祥是何等角色?堂堂国民政府主席的女儿,自然不肯甘心做小,所以经过各方疏通,终于要吴舜莲答应离婚了。
婚后,谭祥一直协助宋美龄办理妇联协会,又筹集资金办理辞修高级中学,是陈诚得力的贤内助。在陈诚去世后不久,谭祥也伤心过度而死。
谭延闿子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本身并不多出名,但他们的配偶却都是出身名门,所以也在历史留下了姓名。
谭延闿墓
谭延闿,湖南省茶陵人,字祖安。曾出任两广、湖南的督军,中华民国参议院院长、民政部部长、国民党第二军军长等重要职位,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书法家和军事家。1927年,又出任过中华民国政府主席,参议院院长等重要职位。1930年9月21日,应邀参加军事检阅,不幸中风,在南京去世。死后,被葬于南京。
谭延闿墓
谭延闿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下,中山门外灵谷寺的东北,占地面积约300亩。墓地陵园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建,在1933年落成,花费当时20多万元。陵园的整体风格接近于山水园林风格,由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人设计,其布局有别于当时对称、严谨的陵墓设计,依山而建,具有江南特色。
陵园的墓碑矗立于碑池之中,驼负于一只石赑屃之上,上面原题有蒋介石的亲笔题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墓碑上的字被全部抹去,改成“灵谷深松”四个大字。
墓碑之后二十多米的地方,是谭延闿之墓的第一道牌坊,路过牌坊,是一道长约四百多米的甬道。走过漫长的甬道,尽头是一座小桥,过了桥便是巨大的墓前广场。在广场的东北角上,又立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
在谭延闿墓的山坡上,有一块国葬碑,原有“功在党国”四个大字和青天白日国徽,但现在已经见不到字迹和图案了。再往后走,就达到祭堂,墓室就在祭堂后不远处。在文革时期,墓室已经被损毁,现在我们见到的是,1981年重建的,里面有谭延闿的骨灰。
谭延闿与毛泽东的关系
谭延闿和毛泽东的关系有许多重,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但同时他们还是对手。
谭延闿旧照
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两个地方相距不远,所以从地域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是同乡。
谭延闿曾跟随孙中山一起来到广州,在广州革命政权中任职。而这个时候,中共在广州的办事处正好在他们的隔壁。据称,毛泽东当时正在追寻国共合作的道路,这个时候他就找到了自己的老乡谭延闿,两人一起商谈有关国共合作的大事。谭延闿对当时的毛泽东十分赞赏,而且他也很支持毛泽东关于合作的想法,所以两人往来十分密切。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当时加入国民党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二年出任宣传部部长。这时的谭延闿,正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所以两人在同乡的基础上,又成了同僚。之后谭延闿的政见和蒋介石相合,而与毛泽东的思想背道而驰,所以他们又走上了政敌的道路。1928年,红军进入湘南,发动湘南起义,并在那里建立根据地。而他们的所在和谭延闿的老家茶陵很近。有一天,毛泽东忽然想重新读一读《三国演义》,以补充他个人的军事知识,但是找遍整个湘南都没有找到。这时有人跟他说,谭延闿家中藏书很丰富,也有他想要的《三国演义》。于是毛泽东就和资料员龙开富一起,带兵抄了谭延闿的家,果然找到了那部《三国演义》,欣喜若狂。此时的谭延闿不在老家,得到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却分身乏术,无可奈何。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和胡汉民、吴稚晖、于右任并后人并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其中谭延闿擅长写楷书,胡汉民擅长隶书,吴稚晖擅长篆书,于右任擅长草书。
谭延闿的书法
谭延闿书法,主要以颜体见长。他书法的字体雄壮,结构也宽博,气势如虹,隐约现一种王者之气。据说从民国起,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写颜体能比得上谭延闿的。
颜体出自颜真卿,颜真卿擅长楷书,而之后被米南宫批判后,颜体就逐渐不被人所重视。历经宋、元、明三代,几乎没有写颜体出色的人。清朝初期,书法称雄天下的是董其昌,直到中期才有刘石庵、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人复兴了颜体。而谭延闿正是继他们之后,唯一写颜体的能手。
谭延闿书法终其一生,都在研究颜体。无论是写诗联、小楷等,他都无一不精。目前传世的作品大多聚集在湖南,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颜体书法上的造诣,谭延闿堪称一代宗师。他的代表作有《讱庵诗稿》、《组庵诗集》、《非翁诗稿》、《慈卫室诗草》等,但目前流传市面的,大多是手稿的影印版本。人们得到他的手稿,既可以读着他创作的诗文,同时又可以欣赏他的书法,神形俱佳。
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半山腰一个碑亭里,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碑石。碑石上题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个大字,系出自于谭延闿的手笔。
谭延闿楷书
谭延闿楷书主要以颜体为主,有人认为,从晚清到现代,书法颜体写得最好的人物,首推谭延闿。他和吴稚晖、胡汉民、于右任、谭延闿,被人共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这四个人中,书法各有所长,而谭延闿主要以楷书见长。
谭延闿的书法作品
谭延闿是湖南人,出生在杭州。小时候,他五岁就开始进入私塾读书。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要求他三天写一篇文章,五天作一首诗,同时还要求他练习毛笔楷书。而谭延闿对书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颜体。他终其一生,都在攻颜体楷书。
有人认为,谭延闿的楷书风格和他本人很想象,有一种位高权重的气象,字体宽雄,气势磅礴。去过南京的朋友应该知道,国民党的“总统府”三字,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而且他很喜欢在公共场合题词,又加上他的诗也写得不错,所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当时政界的人物,都邀请他书写书法,并以得到他的墨宝为豪。在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墓碑,也同样出于他的手笔。但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政治原因,他的书法又逐渐谈出人们的视线。进入21世纪,由于书画收藏的兴起,谭延闿的书法又开始重新被人重视,但是现在在市面上已经很难再找得到他的墨宝了。而仅存的现在一般聚集在湖南一带。
目前,流行在市面上的谭延闿楷书作品,主要以对联为主。他的作品,尤其是行书和楷书,对后世的影响极深,也有着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潜力。
谭延闿临麻姑仙坛记
《临麻姑仙坛记》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著名的楷书碑文,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后世民国时期的谭延闿也书过此文,皆成为传世名著。
谭延闿四十三岁旧照
《麻姑仙坛记》全称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始作于公元771年,共有901字。碑文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后来石碑被雷击中,遭遇大火而毁坏,但幸运的是,有影音本传世。这部作品,字体庄严雄浑,是颜真卿书法风格的代表。元代的建昌知府梁伯达曾重建过此碑,后也基本失传。
谭延闿的《临麻姑仙坛记》与颜真卿版本风格略有不同,谭延闿的书风气势磅礴,有一种位高权重、左右顾盼的气势。而谭延闿之所以会书写此文,是因为他毕生所学的就是颜体,从清朝末年以来,谭延闿的颜体无人能出其右。而《临麻姑仙坛记》正是颜体的代表作,所以他书写此文也理所当然。
谭延闿书写此文,字体丰满却风格遒劲。据名家说,谭延闿在此文中,有功极深,笔画中,点如坠石、划如夏云、钩如金戈,有着其独特的风格。
2009年10月份,上海辞书出版社编整理归纳了历代名家的书帖,将谭延闿的《临麻姑仙坛记》也罗列其中并出版。新出版的《谭延闿临麻姑仙坛记》以谭延闿的字帖为蓝本,用现代先进的影音技术,保留了其作品的原汁原味,是当今颜体爱好者初学颜体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