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全诗内容及诗意_天净沙秋思古诗意思解释
天净沙全诗内容及诗意 天净沙秋思古诗意思解释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全诗内容及诗意 天净沙秋思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天净沙·秋思
文/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chan),缓缓流过,旁边有几户农家。
古老的驿道甚是荒凉,秋风萧瑟,疲惫的瘦马驮着漂泊的人艰难的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解析:
这首小令很短,多种景物并置,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曲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 “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但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