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咏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仙子咏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这首小令写江南风光,以江水为中心展现出丛丛芰荷、点点画船、云淡天高、鸥鸟飞翔的秋光和酒旗飘扬、画檐相连的市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仙子咏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水仙子·咏江南
元代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译文
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真让人喜爱啊,江南!
注释
1、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2、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2、照:倒映。
3、岚:山里的雾气。
4、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5、芰(jì)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6、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7、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8、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9、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10、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11、飐(zhǎn):风吹物动的样子。
12、杀:通“煞”,非常、甚。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赏析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江南如画的景色和柔美的女子从来都让文人们为之魂牵梦绕,作者生长在北国,此次来到江南,当地的种种风物人情自然让他大开眼界。本来,对于秋之清爽怡人的了解.作者是并不缺乏的,但此地所以能让他为之陶醉并感叹不已,都是因为江南秋色在清爽怡人中又多了旖旎的风姿.温暖的人情味,少了些寒冷萧瑟。看着从天边驶来的小舟,让心情随着风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摇摆、这时候,作者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畅快和惬意,因而写下了这首散曲。
创作背景
作者生长在北国,此次来到江南,当地的种种风物人情自然让他大开眼界。看着从天边驶来的小舟,让心情随着风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摇摆、这时候,作者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畅快和惬意,因而写下了这首散曲。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别号云庄,山东济南人。自幼苦读,博通经史,山东按察使焦连推荐他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学正。后游京师,献书不忽木,不忽木荐为御吏台掾,复授堂邑县尹。在官十年。有政绩。武宗时,任监察御史,上疏言事,得罪权责。元仁宗延祐初年,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又升任礼部尚书。英宗至治元年(1329),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隐居。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以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救灾,到官四月,忧劳成疾,卒于任上,追封滨国公。谥文忠。著有《归田累稿》、《云庄集》、《云庄体居自适小乐府》。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列入“前辈名公有乐章传于世者”之中,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隋树森《全元散曲》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