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阅读答案
《滑雪》阅读答案(通用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滑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滑雪》阅读答案 1在银装素裹的冬日,滑雪是一项极具魅力的运动。当人们脚踏滑雪板,从白雪皑皑的山坡上飞驰而下,那种风在耳边呼啸,身体与速度共舞的感觉,令人陶醉不已。
小明是个滑雪爱好者,每个冬天他都会迫不及待地前往滑雪场。这一次,他来到了一个新的滑雪场。这里的雪道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雪道坡度较缓,适合初学者练习基本技巧;中级雪道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需要滑雪者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和操控技巧;而高级雪道则坡度陡峭,充满了挑战,只有经验丰富的滑雪高手才敢尝试。
小明站在初级雪道的顶端,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下滑。他微微屈膝,身体重心前倾,双手握住滑雪杖,轻轻点地,以保持平衡。在下滑的过程中,他感受着雪板与雪地之间的摩擦力,享受着速度带来的.刺激。渐渐地,他找到了感觉,速度也越来越快。
滑了几次初级雪道后,小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基本技巧,于是决定挑战中级雪道。中级雪道的坡度明显比初级雪道陡,小明刚一出发,就感觉到了压力。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速度和方向,避免摔倒。在滑行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小弯道,由于速度过快,他差点失去平衡。不过,他迅速调整姿势,成功地通过了弯道。
经过一番努力,小明终于顺利地滑完了中级雪道。他兴奋不已,虽然有些疲惫,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时,他看到高级雪道上有几位滑雪高手正在尽情展示他们的高超技艺。他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如鱼得水,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让小明羡慕不已。小明心想,自己一定要努力练习,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在高级雪道上自由驰骋。
1. 小明为什么每个冬天都迫不及待地前往滑雪场?( )
A. 因为他喜欢冬天的雪景。
B. 因为他是个滑雪爱好者。
C. 因为他想挑战不同的滑雪场。
2. 滑雪场的雪道分为哪几种?( )
A. 初级、中级
B. 中级、高级
C. 初级、中级、高级
3. 初级雪道的特点是什么?( )
A. 坡度较缓,适合初学者练习基本技巧。
B. 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需要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和操控技巧。
C. 坡度陡峭,充满了挑战,只有经验丰富的滑雪高手才敢尝试。
4. 小明在中级雪道上滑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
A. 速度太慢。
B. 遇到了一个小弯道,由于速度过快,差点失去平衡。
C. 雪板与雪地之间的摩擦力太大。
5. 小明滑完中级雪道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疲惫且沮丧。
B. 兴奋且充满成就感。
C. 害怕且后悔。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B
《滑雪》阅读答案 2那是冬日里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家人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滑雪场。
踏入滑雪场,眼前是一片银白的世界,连绵起伏的雪坡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仿佛一片白色的绸缎。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滑雪装备,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滑雪初体验。
站在雪地上,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教练先教我如何保持平衡,他让我双脚呈内八字,膝盖微微弯曲,身体重心向前倾。我照着教练的指示做,慢慢地向前挪动脚步,竟然没有摔倒,这让我信心大增。
接着,教练带着我来到一个缓坡,教我如何下滑。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下滑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速度,通过改变双脚的角度来调整方向。如果感觉速度太快,就把双脚向外打开,增大阻力。”我认真地听着,看着教练轻松地滑下山坡,心里羡慕极了。
轮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开始下滑。一开始,速度还比较慢,我按照教练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双脚的角度,顺利地滑了一段距离。可是,渐渐地,速度越来越快,我开始有些慌了,双脚也不听使唤。就在我快要摔倒的时候,教练及时冲过来,扶住了我。
教练安慰我说:“别害怕,这是很正常的。多练习几次,你就能掌握技巧了。”在教练的鼓励下,我又尝试了几次。虽然还是会摔倒,但我每次都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滑行。
经过一个上午的练习,我终于能够在缓坡上比较自如地滑行。看着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迹,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中午,我们在滑雪场的餐厅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休息片刻后,我又来到了滑雪场。这次,我决定挑战一下更陡的山坡。
站在山坡顶上,往下望去,心里不禁有些发怵。但我还是咬咬牙,出发了。刚开始下滑的时候,速度非常快,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我紧紧地握住雪杖,按照教练教的方法,努力控制着速度和方向。在滑行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我成功地滑到了坡底。
那一刻,我兴奋得大喊起来。滑雪不仅让我体验到了速度与激情,更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一天,我在雪地上留下了欢乐的笑声和难忘的回忆。我期待着下一次还能来到滑雪场,继续享受滑雪带来的乐趣。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
A. “我”和家人去滑雪场的过程
B. “我”在滑雪场练习滑雪,从害怕到逐渐掌握技巧并成功挑战陡坡的经历
C. 滑雪场的美丽景色
2. 教练教“我”滑雪时,首先教的是什么?( )
A. 如何下滑
B. 如何在陡坡上滑行
C. 如何保持平衡
3. “我”在缓坡练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
A. 速度太快,双脚不听使唤
B. 装备不合适
C. 找不到教练
4. 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A. 胆小怕事
B. 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
C. 粗心大意
5.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只要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滑雪》阅读答案 3滑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
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 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 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位 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 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
5.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6分)
4.B
5.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关爱孩子,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怨;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礼貌待人,请求先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6.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从情节上看,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每点2分)
《滑雪》阅读答案 4①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最西段,这里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市区低3~4℃。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的小海陀山,平均气温比延庆还低十几摄氏度,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场。高山滑雪赛道的出发平台,海拔2198米,是北京市海拔最高的建筑,造型巍峨,犹如一只乘风欲飞的风筝。
②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第一,延庆赛区整个场馆设施属于新建场馆,特别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不仅海拔最高,而且在初期建设中,山上没有道路、水、电和通信;第二,国际雪联对于整个赛道要求非常严苛,国内又没有冬奥会相应的雪道建设经验以及标准参考,所以整个建设过程中,都是根据国际雪联的相应要求进行建设的;第三,这条赛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达到68%,很多区域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因此完全要靠人力进行相应的施工作业。
③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的铁律。针对“可持续性”原则,组委会制定了54项任务,既有生态修复等环境可持续任务,也有与赛区周边居民生活改善相关的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任务,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关业务都融入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工作也是一项极其艰苦及严格的工作:为了保证比赛选手最高滑行时速能达到130~140公里/小时,国际雪联对雪道硬度有严格要求,因此造雪成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冰状雪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雪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相对完美,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⑤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的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通过7.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把造雪用水送往小海陀山海拔1050米的塘坝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进行蓄存。再通过三级泵站将造雪用水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同时,国家高山清雪中心还建设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回收的水资源实现了重复利用。
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共设计了11条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个换乘站,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出发在30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B.本文依次介绍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赛道、引水、造雪、索道等。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D.本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山滑雪赛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达到68%,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完全要靠人力进行施工作业。
B.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把所有业务都融入绿色低碳、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C.雪道表面近似于冰面,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完美。
D.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最西段,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场设在小海陀山。
10、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自豪?请根据文本简要回答。(4分)
答
8B
9D
10、①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②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③建设理念先进,坚持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建设理念;④回收的水资源实现了重复利用;⑤交通便捷,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出发在30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⑥高山滑雪赛道的出发平台造型巍峨,外形优美。
(每点1分,共4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如答到“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关业务都融入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不给分)
《滑雪》阅读答案 5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跳下,落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就蹲下!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起一落,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节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即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象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就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 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 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古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行啊,”乔治说。“ 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的,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
姑娘拿酒进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进了屋,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偶尔—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大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 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在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那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土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找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
7、D
8、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含的心情;
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9、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