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传承,清明节日的传承与演变
导读:关于清明节的传承与演变,下文分两个部分讲述,一个是作为节气的清明节,一个是作为节日的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气的传承是什么?清明节日的传承与演变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清明节
清明节气的传承
清明作为节气的名称,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到汉武帝时,逐渐被民众所认识与接受。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清明节起到了指导农事、预知气候变化等作用,民间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农谚,作为节气的清明,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走过无数个春夏轮回,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清明节日的传承与演变
1.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本只是一个节气,它是如何发展到拥有“双重身份”的呢?谈到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再说到寒食节,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泾渭分明,寒食节主要节俗为禁火、冷食。唐代寒食节出现了新的重要节俗——郊祭,这一节俗的兴起,使得寒食节出现了名实不副的问题。但就文献资料来看,唐代清明只是寒食节的组成部分,即在清明当天改火,清明尚未成为独立节日。这一情形在北宋时期无明显变化。到了南宋,禁火、冷食等习俗的影响力大为衰落,民间更为重视郊祭,而且郊祭一般在清明日,清明显然已取代寒食成为节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寒食习俗兴起于北方,对南方影响力较弱,而南宋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二是南宋经济发达,民众乐于享受,禁火、冷食习俗失去了社会心理基础;三是南宋时期宗族文化开始兴盛,更为重视祭扫习俗,祭扫取代寒食成了核心节俗,为了名实相副,以清明取代寒食乃是常理。
下雨
2.明清时期的清明节
中国节日风俗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变化:一是上层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层的复古风;二是有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被淘汰或淡化;三是游乐性的风俗迅猛发展。经过宋元两代的传承与演变,当薪火不再珍贵的时候,寒食已变得徒有虚名,寒食、上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是春天唯一的大节了。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到全国,但风俗有异有同。总的来看,清明节南北冷热不一,形成了两种色调。北方人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清明节,但节日娱乐保留古风,相比而言,南方过清明节就热闹许多,清明节在南方各地发展兴盛开来,这与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对节日风俗的巨大影响有关。这也是现在南方对清明节的传统保留继承得比较好,习俗风貌呈现多种多样的原因。
3.现代的清明节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也叫作民族扫墓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的由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公认的便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有名的忠义之之臣介子推,但类似于《左转》这类书籍中并未有相关的记载。可见,中国大多数节日的由来都带有几分神话色彩,虽有部分文献中记载有关介子推与清明节的关联,但终究无法考证。然而,我们在这些人物故事中读到的却是我们祖先对统治者的期望和对生活的态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不仅道出了在皇权统治时期作为臣子应当为君主尽心竭力、克己奉公,同时,也道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要爱民如子、清廉执政。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气的传承,清明节日的传承与演变”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