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节日习俗,清明节有哪些活动习俗
导读:清明节节日习俗是什么?清明节有哪些活动习俗呢?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它不仅有大家所熟知的扫墓、祭祀先祖这些沉重的习俗,还有踏青、放风筝、插柳、射箭等让人欢乐的传统。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扫墓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实,在秦以前就有了扫墓这一习俗,只是并非在清明时节,故在此之前并未将其作为清明的习俗。清明扫墓到了唐朝开始盛行。《清通礼》中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在部分地区,也将祭扫称作“上坟”“插青”。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前往墓地进行,但由于家庭条件和地域限制,所以不同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清明祭扫的主要目的是为祖先清扫墓地,同时为亡人烧“包袱”。此“包袱”类似于寄往“阴间”的邮包。用来包裹“包袱”的“包袱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此处不一一详列。
在另一些地方,不仅要为祖先烧“包袱”,同时,还要在坟头插上用纸剪的纸花,表示此墓有人祭祀。
插柳/戴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柳树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人都要插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由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关于插柳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节日习俗,清明节有哪些活动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