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 > 综合 > 摸门钉的习俗,走三桥又是什么

摸门钉的习俗,走三桥又是什么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2周前

摸门钉的习俗,走三桥又是什么

导读:多少次峰回路转,多少次雪后春寒,多少次隔水相望呀,多少次梦里团圆。大海隔不断你的情意,小溪流不尽你的缠绵,黄河诉不尽你的衷情,长江唱不完你的思念。我们都思念家乡,都在期盼团圆,那摸门钉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走三桥又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元宵节

摸门钉的习俗

明、清两代盛行妇女“走三桥,摸门钉”的习俗。

摸门钉,又称摸钉。在华北地区很普遍。但需摸城门的钉,京师妇女自然条件便利,所以十分盛行,此俗是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

走三桥又是什么

“走三桥”之俗,南北皆有之,又称为“走桥”等。实际上就是徒步外出游玩。民间信仰中,人生道路上的灾厄,特别是大病,被看做是人生路途上所遇到的河。灾厄得以解脱,大病得以痊愈,便是过了河。如果命归黄泉,或是灾厄不脱至终身,便是未能过河,没于河中。这是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走桥之俗,正是建立在对这个比喻的错误理解之上的。人们认为,过一桥,便是过一河,人生道路上的灾厄似河,因此,过了一河,便算是预先渡过了一次灾厄。“三”在民俗信仰以及语言习惯中,有“多”的意思在,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等,也可引申有“足够”、“充分”的意味,如“三跪”、“三拜”、“三揖”、“三鞠躬”等等。“三桥”之“三”,也有这种意味在。走过了三桥,走过了三条河,就算是渡过了多重灾厄,即使此人命中注定有多重灾厄,也算是已经解脱了。此俗妇女多行之。明代太仓陆伸《走三桥词》云:“细娘分付后ting鸡,不至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明清两代,正月十五这天皇帝还要到天坛祈年殿祭天。在京郊的农村有的地区有祭迎紫姑娘娘的风俗,但不普遍。

元宵夜走三桥

明清时期,家乡开始流行“走三桥”民俗。走三桥,又称走桥,指的是女性在元宵节夜晚成群出游,一定要经过多座桥梁,一般是三座桥,为的是祛病祈福,求得一年内风调雨顺、太太平平。

元宵节

清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著作《清嘉录》记载元宵节苏州及附近风俗: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此习俗后来渐渐扩散。明代长篇小说中也曾写到走百病习俗,如二十四回,写正月十六夜,孟玉楼、潘金莲带领一簇男女“走百病儿”“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此风俗发展到后来已不限于妇女,任何人都可以走三桥祈福。有谚可证:“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走三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桥,青春靓丽更苗条;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

世上有些事情,在掌控范围内,成,自然喜;不成,也不怨天尤人,只怪自个不够努力。而疾病,很多时候无法掌控,只好求诸天。所以,元宵夜我走三桥。

月色溶溶,寒风扑面,一路行来,行人稀少。每踏上一座桥,脚底坚实,都像在补充一份坚实的元气,给我依赖,给我依靠,把疾病、不顺抛在身后,桥那边迎接我的是健康和吉祥。旧冬和新春于今夜风云际会,旧的终将过去,新的终将到来;留也留不住,躲也躲不掉;一次次告别,一次次迎接。这就是全部。

桥在我们文化中一向占据一席之地,多数以浪漫和美好为主,如“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中国有断桥相会,有牛郎织女之鹊桥,外国有廊桥遗梦,无一不给我们留下分外美丽的故事。

之所以如此,基于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前生产力落后,建一座桥何其艰难,又何其令人渴望;现在建造了许多难度极大、举世闻名的大桥,在经济腾飞之大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心灵世界里,桥联通此岸和彼岸,象征意义令人神往。

走完三桥,夜色已深,灯阑珊,声寂寂。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舞台上灯火灿烂、花团锦簇,但总有告别之日、谢幕之时,不必冷清,不必嫌罗袜污春泥。走遍三桥,百病不生,夫复何求。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摸门钉的习俗,走三桥又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