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五、学习目标研究
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探究、合作、推理的方式完成。
展示地球“温室效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的相应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环保思想。
在了解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以后,组织同学们通过“探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进一步更为直观的认识到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反复利用这一物质循环的重要特点。
最后,抛出问题:物质能够循环利用的动力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将生态系统中散乱的功能统一起来,揭示:在生态系统中不但是各个组分之间,能量和物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源准备::温室效应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详细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呢?我们已经利用了很久的时间,为什么这些资源依然存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出各种解释。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多的资源只要一直利用都会在某天消耗殆尽的,可是如果这些资源在我们利用的过程中也在缓慢的产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反复使用了呢?
学生活动:是的,可是要把握住使用速度和产生速度之间的平衡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板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都知道“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不论在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都广泛存在,接下来,同学们观察课本“图5-11”,小组之间讨论并总结“碳循环的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讨论
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展示,并板书碳循环的过程模式图。
教师活动: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碳循环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反复被利用的,但是我们的板书之中还少了各种生物利用碳的方式。大家回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种群间的关系。完善板书。
学生活动:完善模式图,并画到黑板上。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循环流动,反复使用。
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组织同学讨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改善策略。很多人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吗?每个人都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总结果。“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碳排放大于碳吸收。我们应该减少碳排放,同时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通过生活常见温室效应的知识讲解,联系生活实际中近年来的“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参照课本“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来实际体会元素在生物之间流动的过程。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验,本实验简单易操作,通过学生课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是物质流通的动力,大家讨论,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比较。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知识,通过碳循环的研究,我们明确物质循环具有反复利用和全球性的特点。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的生态系统,通过这节课我们也明确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四
依照生物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由于生物新课内容快要全部授完,本学期安排为完成第一轮复习。具体打算是根据授新课时的速度、学生掌握程度以及备考重要性等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第一轮复习。同时穿插理综考试训练,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题型和建立整体印象,从而有针对复习。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年浙江省《考试说明》(还未到手),注意研究浙江省与生物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
2、浙江省今年继续生物等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生物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生物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阶段安排教学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9月3日至9月21日,完成选修三的全部新课教学。并尽可能的穿插一些练习。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月,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考试。
三、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复习时认真分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复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复习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第二轮复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也是复习时要强调的。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复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复习时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要重视密切联系本人、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培养爱国爱家爱生物爱环境的人文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四、教学进度表
--年下学期高三生物教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目标内 容周课时1(9.1-9.7)选修三的授课1.胚胎工程52(9.8-9.14)2.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性53(9.15-9.21)第一轮复习必修一54(9.22-9.28)必修一55(9.29-10.5)必修一56(10.6-10.12)第一轮复习必修一57(10.13-10.19)必修二58(10.20-10.26)必修二59(10.27-11.2)必修二510(11.3-11.9)必修二511(11.10-16)必修二512(11.17-23)必修二513(11.24-30)必修三514(12.1-7)第一轮复习必修三515(12.8-14)必修三516(12.15-21)第一轮复习选修三517(12.22-28)选修三519-21(12.29-1.18)综合练习适应性的考试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五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优秀学生比例,借20--届高考大捷这股东风,努力工作,奋发求为,誓夺20--年高考全面胜利。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三精心”教学。做到精心备好每节课,精心上好每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个学生。反复研究高考考纲,经常分析高考信息,紧扣考纲和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上好新课,抓好复习。
2、做好章节过关、小页训练和阶段考试工作。根据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的特点,在精选章节过关练习题和精编阶段考试题时,注重学科内综合,注意选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题材,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考查,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1、领会两纲(大纲和考纲),深钻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上好每节课。课堂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难点,突破重点,澄清疑点;让学生多看书,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反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学扎实。
3、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多找差生谈心,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开展、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旷课。
四教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一
2.2………2.8
第四单元第18讲: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
2.9………2.15
第19讲:细胞质遗传与基因结构第20讲:遗传的基本定律
三
2.16………2.22
第20讲:遗传的基本定律第21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优生
四
2.23………3.1
第22讲:生物的变异第23讲:生物的进化
五
3.2………3.8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六
3.9………3.15
[第二轮]生物实验
七
3.16………3.22
专题一:分子与细胞小页训练
八
3.23………3.29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小页训练
九
3.30………4.5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小页训练
十
4.6………4.12
专题四:遗传与进化小页训练
十一
4.13………4.19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小页训练
十二
4.20………4.26
专题六:解题策略小页训练
十三
4.27………5.3
机动
十四
5.4………5.10
套题训练1~2及讲评
十五
5.11………5.17
套题训练3~4及讲评
十六
5.18………5.24
套题训练5~6及讲评
十七
5.25………5.31
复习应考
十八
6.1…………6
适应性训练、自由复习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六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着重讲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讲述的一节课,与本章的第一节相呼应,也是第二节到第四节的总结。
本节课中我们将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的分类。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针对的是已经对生态系统结构有基本认识,能够阐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
1、能够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简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五、教学思路
以“问题探讨”为引入点,通过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使学生认同并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并准备多个实例,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体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有了基本的概念,此时提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强调抵抗力稳定性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稳定”,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理清稳定性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举出相应的实例,如:请比较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进而得出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应该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
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了依据。
六、教学资料准备
演示负反馈调节的模拟动画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详细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什么这些原始的森林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依然存在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活动:在讨论时可以从生物和环境之间及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切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根据大家的讨论可得:原始森林的存在是因为环境的适宜和物种之间的平衡。那么我们再想想,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以外再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实际上,我们人类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曾经建立过生物圈2号,但是持续的时间只有两年多,最终因为各个组份的不协调导致失败。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得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通过介绍生物圈2号的建立及失败原因创设教学情境,引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及探究兴趣。】
教师活动:那么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呢?大家请分析下面两个例子
1、草原上生活中着兔子和狼,那么兔子和狼是怎么样实现了各自之间的平衡的呢?
2、一些森林被大火焚烧后,可是一段时间后,被焚烧的地方就会有更多新的树木生长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很好,由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将通过生态系统自行调节后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称之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上述两个例子的动画模拟图
教师活动:通过相互制约达到平衡的调节,我们称之为负反馈调节。而与之相反的正反馈调节方式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状态。但是这样的调节是由限度的。
教师活动:生态系统会遭受到一定的外界干扰,但是最终会恢复平衡,这样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是最总恢复原状,我们称之为恢复力稳定性,这两种稳定性是一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它们是自我调节的延伸。
教师活动:请大家比较一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
学生活动: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森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教师活动:大家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
学生活动:根据两个生态系统物种的多少
教师活动: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弱的最主要依据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复杂程度,物种越复杂,那么抵抗力就越强,同时恢复力相对就要弱。两者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教师活动:那么对于生态系统,我们应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呢?
学生活动:应当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教师活动: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通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意义,联系到人类各种活动(如乱砍滥伐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深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结:生态系统的稳定可以保证我们生活环境的稳定,但是现在我们人类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物圈的稳定性,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知识学习,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相关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实现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比较小组各自设计的生态缸稳定性,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通过课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七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篇八
:1.理解叶绿体内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理解叶绿体内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光能如何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
法: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观察探索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引入高三学习的重点------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围绕光能转换成电能,复习回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a、b表示色素,请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
(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怎样才能恢复稳态?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从哪里夺取电子?
(6)试写出水光解的反应式?
(7)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8)最初的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分别是什么?
(9)能量转换的场所是什么?
思维发散与开拓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哪些领域有广阔应用和研究前景?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的两个步骤,由光能转换成电能,由电能进一步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观察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
(1)2h2o→o2+4h++4e-,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其反应式。
(3)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4)活跃的化学能意味着什么?
(5)nadph除了携带一定能量的物质外,还具有什么性质?
(6)nadph用来还原什么?
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二阶段已经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忆以下问题:
(1)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2)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场所在哪里?
归纳总结在分别学习探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的三个步骤后,依据教材中图2-2,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比较,发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关系,以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知识迁移深化
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喂养同样小鼠各一只,和长势良好的同样绿色植物各一盆。与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内多了一杯氢氧化钙溶液。两玻璃罩同在阳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钟罩内的小鼠和植物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教师需要特别指导分析乙罩内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的联系,深入体会和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