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习俗,风吹旷野纸钱飞
导读:古往今来,中国人都有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那么,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去哪看呢?风吹旷野纸钱飞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扫墓
风吹旷野纸钱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著名的《清明》诗,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给先祖扫墓的情景。
扫墓,又被称为祭祀墓,就是在墓前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纪念和尊崇。在中国,扫墓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只是不一定是在寒食日之后,而到秦以后则开始在寒食日扫墓。东汉的人们要在月底、月中、二十四节、伏日、社日、腊日等日子到墓前去“上饭”,这应该就是后世清明扫墓的雏形。到了唐代,扫墓才开始变得盛行。最早让老百姓寒食节扫墓的是唐玄宗。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曾描述了唐时百姓清明扫墓的情景:“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到了宋代,开始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天,为此,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放假三天,以便师生扫墓、郊游,可以说开了现代清明放假三天之先河。扫墓时,人们往往在林间岭上野餐,并从郊外买回糕点、花果、玩具、鸭蛋、小鸡等物品。以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清明祭扫先祖的传统延续下来。
扫墓
在全国各地,扫墓都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有的地方扫墓仪式非常隆重,如在山东泰安,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前,先摆上祭品,然后焚香跪拜,洒酒祭奠,再在祖先坟头上添些新土,代表给祖先修修房子。而“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则是对不履行祭祖义务者的警示。此外,子女还要到坟前上供、烧纸钱。山东荣成的清明扫墓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清明这天男主人端着纸香盘子,另外还放有酒菜,女主人则挎着篮子,子女们抗着锨。一家人来到祖坟后,先将祭品摆上,然后焚香烧纸并洒酒祭奠。对逝世的长辈,要一跪三叩首,对死去的同辈,则一跪一拜。男人们拜完后,便拿锨为祖坟培土,以防夏天雨大漏水。而妇女们则伏坟痛哭,以示对先人的哀悼和思念。通常,清明扫墓都在午饭前,午饭则聚集在长子家同食,以加深手足之情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有的地方清明扫墓习俗则相对简单一些,只带点压在坟头的纸钱,给坟墓添上些新土,因此,又把扫墓叫做“添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清明节不断被赋予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纪念对象也逐渐从传统的家族祖先扩展到为国为民牺牲的先烈、有功于人民的人。例如,中国历代政府都有清明时节派官员到黄陵祭祀祖先陵墓的行为。黄陵即黄帝陵墓,相传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其陵墓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城背面一公里的桥山之巅。古人为了悼念黄帝的功德,把他的衣带、靴子、宝剑等物安葬在桥山,就是今日的黄帝陵。而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活动又有了新的内容。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颁布公告,将清明节定名为“烈士节”,赋予了传统清明节以新的时代内涵。每逢清明日,机关单位、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寄托哀思。当前,各地清明节到烈士陵园中扫墓的活动越来越兴盛,就是这一变化的深刻见证。而这对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提高工作与学习志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扫墓的习俗,风吹旷野纸钱飞”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