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芳菲游乐时,清明踏青的习俗
导读: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是郊游的大好时机。那么,三月芳菲游乐时是怎么回事?清明踏青的习俗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踏青
三月芳菲游乐时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信这是广为国人所熟知的一首唐诗,其题名为《题都城南庄》,作者为唐代大诗人崔护,描写了诗人在清明踏青时的惆怅心情。而提到这首诗,更有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在里面。
唐贞元初年,崔护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心中郁闷。恰逢清明,他便到长安南郊游玩。途中忽感口渴,便找到一户人家想讨口水喝。来到院前,见里面花木茂盛、蝴蝶飞舞。敲门后从里面走出一位女子,她请崔护进院坐下,自己则依在一棵桃树下看着他喝水。当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粉红色的桃花映衬在女子如玉的容颜上,只觉比桃花更胜几分。崔护仿佛置身仙境之中,不由得目眩神驰,心旌摇动。二人含情脉脉注视良久,却始终没有开口。时间飞快,不觉日暮,女子目送崔护离去,眼中似有眷恋之情,而崔护也是恋恋不舍。转眼到了第二年清明时分,崔护又来到了长安南郊,想再见女子一面,却奈何门墙如故,斯人已去。崔护想起去年的情景,不觉心中怅然,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篇。
《题都城南庄》是因清明踏青之俗有感而写的。踏青,又称为春游、探春、寻春等,取人人如花如草之意。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正是到野外踏青的好时机。这一传统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唐代每到清明这天,长安妇女纷纷到郊外春游,遇有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下一张张座位,并将红裙插挂在树枝上,作为举行野餐的帷幔。对此,杜甫曾有诗说:“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到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踏青之风变得更为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画了宋代都城汴梁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之盛况。历经元明清三代,清明踏青习俗一直流传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踏青活动更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老帅陈毅同志就曾写过《昆明游西山》的踏青诗篇:“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
踏青
在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严重,妇女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在一年之中的某些日子里,她们却可以尽情出门游玩,清明即为其中之一。因此,清明节可以说是妇女们最快乐的日子。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插松枝或柳条,外出踏青游玩、打秋千,尽情玩乐。在章丘,清明这天,姑娘们穿上绣花鞋到野外去踏一踏初露新绿的青苗,边踏边唱到:“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还有“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在博兴,姑娘们时兴自由组合,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去野外看柏树开花,据说谁看见了柏树开花,谁就会交上好运。最好再到麦田里踏青,有“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的俗语。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不同的活动。小姑娘或斗草或寻花,或在田间麦垄中玩捉迷藏等游戏。大姑娘、小媳妇则围坐在草地上有说有笑,他们的话题,总也离不开“闺女鞋、媳妇孩儿、老婆子”。老太婆们,也有的到村头去领略一下大好春光。而她们的谈话内容,老远就能看出来。若见她们满面春风,不住地“画拖络树”(用手在浮土上接连不断地画,小女孩们经常这样玩耍),那就一定是在说自己的闺女。若是一边说一边不断地用拐棍捣地,不用说那肯定是在说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闺女一切都好,而儿媳妇则恰恰相反。实际上,多数的老太婆都有这种偏心眼。总之,清明节这天,人们尽情地游玩,而女性,尤其是小姑娘们更是玩得快乐异常。所以,在当地流传有“小厮盼年,闺女盼寒”的俗语。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三月芳菲游乐时,清明踏青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