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来历,年是怎么来的
导读:年的来历是什么?年是怎么来的呢?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将年和夕都视作同一或同类神怪,那么关于年的传说有哪些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
年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把春节叫“过年”、“过大年”。春节为什么叫“年”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的。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拖家带口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年除夕,乡亲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因为乡亲们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所以,无心关照这位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着摇摇头说:你要是让我在你家呆一晚上,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老婆婆虽难以置信,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撇下老人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年”兽如期而至,闯进村里。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怪叫不止,怒目而视,却不敢上前,突然院里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炸声,“年”浑身战栗,掉头狼狈逃窜。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但老人已不见踪影。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当然,传说只是民间的一种想象而已。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俗称阴历年。
过年
最早人们过年主要是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同时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过年的范围,包括除夕、大年夜、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这段时间,习惯上前边加上“年”字以强调,叫做“年除日”、“年三十儿”、“年五更”、“年初一”、“年初十”。新的一年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我们也从这里说起。
年是怎么来的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甲骨文中的年字,取自“禾”(代谷物)和“人”字的结合,表示农人载谷而归。
后来,天子为了给自己继承帝位挂一个正当的名号,就创立了历法,最早的就是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这一天正好是历法中的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到了周朝,贺岁又改叫过年,不过这种说法到了西汉才正式由官方固定下来。
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了贺岁的庆祝活动。《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代开始,就已经有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当然那时候的“春晚”只有杂技演出,大多数是鱼龙曼衍、走绳、藏人幻术等节目,人们以这种形式庆祝新年。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每年到了春节,人们就会用木头刻成鸡的形状,放在自己的家门前,作为吉祥物以庆祝昔年,也有的人是杀一只鸡挂在门上。
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
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唐朝时的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年的来历,年是怎么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