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2个月前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导读:我们都知道24节气,因为年复一年的在过,在冬奥会上的普及更是让大家都爱上了这些节气,即使不是很了解也会去查询二十四节气的解释,那么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天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我国各地最热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我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曰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夏天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渐冷,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鸟转星沉后,山分雪薄时。”这是唐代诗人曹松《立春》诗中名句。

“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我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个独特的创造为天文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英国学者李约瑟赞道:“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迄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现存的建筑遗迹,建于元代初),坐落在古都洛阳东南的登封县告成镇。这座巍然挺拔的古建筑遗迹,由高8.5米的“测景台”和长30.3米的“星天尺”组成。相传周公曾跋山涉水,风尘仆仆,从西周首都镐京来到这里,主持测量日影。这里至今还珍藏着公元724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个字。

在观察、测量太阳位置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划分为若干“节气”。春秋末年,根据每年“冬至”时刻的测定,推算出一年岁实是365.25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为准确预报季节、气候寒暖变化创造了条件。《春秋》一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这些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足以证明它们同农业、畜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至今仍为我国人民所沿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解释,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