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和北极星是一回事吗,岁差和北极星是什么
导读:在星空的知识里,同一星座之星,无远近之别。中国星座自成体系,有人评价说,星座是写在天上的历史,这话说得很形象。那么,岁差和北极星是一回事吗?岁差和北极星是什么呢?想要了解的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星空
岁差和北极星是一回事吗
北极和北极星是两回事。北极和南极是地球自转轴在天球上所指示的方向。中国人生活在地球的北部,在星空中只看到北极而看不到南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所看到的北极位置,通常在地平线以上36°。北极星是距离北极最近且较明亮的恒星。北极只是天球上的一个几何点,没有实际天象可以显示。因北极附近的星星,当天球旋转时很难用肉眼发现其有移动,故就被人们看作北极星了。
在同一个时代,北极星只有一颗,选用距北极最近的恒星充任。其余所有的天体,随着天球的旋转,都围绕北极星旋转。所谓北辰,众星拱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以上所述,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在恒星间的位置只是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它大约26000年绕黄极移动一周。故每一个极星,最多也就只能使用1000年。通常原本选作北极星的星,差距北极超出2°以上,就将更换新的极星了。
黄极介于现今的北极星钩陈一(小熊座α)与织女星之间。赤极随着岁差的移动轨迹,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北斗就曾做过北极星,故称为北辰。但这个北辰与其他北极星的性质有些不同,是北极附近最为明亮显著的星座。北辰既是北极,又可以用以指示季节,这就是辰的含义。有史可查的曾经做过北极星的还有左右枢星,天一、太乙、帝星、天枢和宋以后的极星钩陈一等。
据计算,公元前5000年至前1000年左右时,北极在北斗北面不远处缓慢移动,虽然距离北斗中的任何一颗星相距都不小于3°,但由于北斗星是当时北极附近唯一明亮且显著的星座,在天文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下,作为北极的标志也切实可行。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公元前四五千年时北极距紫微垣的左枢相近,公元前3000年时北极正好从右枢通过。故古人将它们均称为左右枢。“枢”指可以旋转的枢轴。这个名称,正是先民将它们做过天极的象征。
星空
北极再往前移动,据前人计算,约公元前2600年时,北极距天乙星最近;前2200年时北极移至太一星附近;前1000年时,北极距帝星较近。两汉时代,天枢星(纽星)成为北极星;自此以后,北极星渐渐离开了北极的位置。
公元5世纪时,祖暅曾做过精细观测,发现当时的北极星即纽星距离北极已有1度多。11世纪时,沈括也专门对北极的位置做过观测,发现纽星离开北极已有3度有余(我国古代将圆周分成365+度,为与现代分圆周为360°的制度相区别,本书说到中国古度数值时用“度”,而说到现代制度数值时用“°”标记。以下不再说明),所以在两宋时代的北极附近实际是没有极星的,元明以后直至今天,钩陈一才成为新的北极星。到公元2100年时,钩陈一,即小熊座α星,距北极不足半度,以后这颗极星又将离开北极,将更换新的极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帝星接近北极的范围。它与附近的后宫、庶子诸星均较接近北极。所以将帝星作为极星,就是因为它比附近其他星明亮。帝星是两周时代的极星,应该是较为明确的。其他星均不能替代北极星的位置。
但是天一星又当别论。天一又写作天乙。而天乙是商王朝的开国者商汤的名字,将商汤作为北极星的名称,是合情合理的。前已介绍,据计算天乙为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极星。但作为天文学的传统习惯,一种认识和观念的形成都有推迟之势,故将其看作夏商时的极星应该是确当的。
将天乙星命名在这个位置,不应该理解为偶然的巧合。东汉以前的天文学家还不懂得什么是岁差。即使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他也不懂得黄极的概念,更不懂得如何推算北极的移动。在此只能说明夏商时确曾使用过以天乙为极星。
根据中国文献记载,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北极在北斗斗柄附近,后换成纽星,现今为小熊座α星(钩陈一)。1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极星寻找现今北极星的方位也很容易,它是北极附近唯一的一颗亮星,在其周围10°的范围内,没有第二颗星的亮度可与之相比。如果对星空不太熟悉,可通过北斗星来寻找:斗口两星延长线五倍距离,即是北极星的位置。如果北斗位于下中天之时,西方人通过仙后座的朝向来寻找,而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可通过奎宿最北的奎宿七(鞋尖上的星)与王良四(王良中的亮星)连线的延长线来寻找。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岁差和北极星是一回事吗,岁差和北极星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