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5天前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散文 篇1

  人在得意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庄子的。一旦失意,这才把庄子想起来,感觉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一样。其实对于那个溺水的人来说,这根稻草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但在心理上,起码有那样一点安慰,觉得自己抓住了一点什么,可能还是有救了。

  人其实是很势利的。人对庄子的爱,其实就包含着这样势利的成分在。我是个爱庄子的人,我对庄子的爱,其实也是包含着势利的成分的。而且现在提笔遥望庄子,说明我的人生,可能又落回到某种低谷吧。

  人其实不仅势利,有时是很容易灰心的。我觉得这是人性中难以抹掉的弱点。人一旦灰心了,就会想起《庄子》里那个“心如死灰,形若槁木”的经典形象来。其实庄子是非常诙谐风趣的一个人物,谈锋甚健,精力充沛,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半死不活”的形象。

  所以,在我灰心的.时候,我是提着一个水桶来到庄子身边的。庄子应该是一口井,虽然他说过,“甘井先竭”,他怕自己是一口井,特别是一口盛满甘甜井水的井。可是,对天下那么多失意的人来说,也许根本谈不上失意,只是对暂时灰心的人来说,庄子就是这样一口井,人们需要从这口井里,汲取一点甘甜的井水,来润润干枯得发苦的喉咙和灵魂。

  庄子虽然说“甘井先竭”,仿佛一个小气鬼的口吻,但庄子从灵魂深处,是喜欢别人提着木桶来到他的身边的。庄子有着大海般磅礴的气势,他的文笔,就像大海一样的汪洋恣肆,他瞧不起坐井观天的青蛙,自然是不会顾忌人们到他的井中打水的。庄子这口井的井水,是像大海一样永不枯竭的,就像《秋水》里写的大海一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是那么大气磅礴的一个人,他怎么会计较几个精神萎靡的人到他的井中去汲几桶水呢?

  人们需要庄子,就像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旅人需要一口井,哪怕是一口苦井咸井。而事实上,庄子这口井的井水,是多么清澈甘甜呀,每一个在精神上经过长途跋涉而显得疲惫不堪的旅人,都会贪恋这甘甜而清凉的井水,何况这井水在静夜中,还要倒映出那么美那么圆的一轮精神的月亮——庄子美丽的脸庞。

  事实上,在精神的静夜中(是精神的静夜,也许在喧嚣的白昼,只要心静下来,就会进入那精神的静夜之中),每个人都能在这口井中看见庄子美丽的脸庞,带着葛巾的满月一样美丽的脸庞。一个在生活中受到点委屈的人,自然也有受尽委屈的人,一看到这张月亮般清明温润的脸庞,就会像受到委屈的孩子投入妈妈的怀抱一样,幸福的泪水像清泉一样奔涌。当所有的委屈都化为盈盈的泪水奔泻而出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升起一轮最盈满的月亮。

  庄子,是一个能够掏出我们内心的委屈和灰心就像掏出我们眼底的泪水一样的人类精神的母亲。

  所以我说,会有那么多精神上失意的浪子,围拢庄子像围拢一口井,像凄凉的冬夜围拢一堆篝火,像除夕夜所有的亲人围拢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庄子是一口美丽的井,这口井掘得很深,一直联通到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精神上,还是一个哺乳期的婴儿,每个人都需要这口井甘甜的乳汁来哺育自己,特别是在自己精神上失意苦闷的时候。

  汲取了庄子甘甜的井水之后,我们浑浊疲惫的眼睛一下子重新变得清亮,我们站在大地上,但我们的灵魂已经超拔于大地之上,我们变成《庄子》里那只“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我们把疲惫与灰心从羽毛上抖落,干净利落地全部卸落到大地之上,正如庄子这眼井呼啸着,从大地的深处直冲而上一样,我们这只大鹏,也从大地的表面直冲而上,大地迅速收缩,最终变成一颗泥丸,任你团弄。庄子的气魄与惊魂,就在这时附着在你的灵魂之上,真是“十日并出”,好不壮观的景象呀!

  拥抱庄子,像拥抱一口井。拥抱一口井,像拥抱庄子。

  《庄子》散文 篇2

  《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比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于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散文 篇3

  庄子的《秋水》(节选)虽然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还是把它当作一篇讲读课来处理,这也许是我对庄子这位大师特喜爱的原因吧。

  说到庄子,就不能不说他那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地说,不能不说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阖,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远离滚滚红尘,又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有所适,自得其乐,行之所安;不能说他一心向往逍遥之游,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风流倜傥,潇洒自在,视名利荣华为生命之枷锁,故弃之如粪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识形态于千里之外,因为他认为,那是自由思想的羁绊。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

  正如庄子所说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你能说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确实,谁心灵手巧,谁的一生就注定了是劳累的一生;谁的智慧超群,谁的一生就注定了各种忧愁和烦恼将永远伴随着他(她)走完漫漫人生路。什么人活得最开心,最潇洒,就是那些无能者,就是我们这些文明人所指的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我半开玩笑地对我的学生们说,教室里在座在的青年男女,要想真正地活得潇洒,活得开心,活得无忧无虑已经不可能。我说他们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或者说已经叫上了“贼船”,想金盆洗手,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已经在有意和无意中,卷进了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难以逃脱人性的丧失的竞争漩涡之中。那该怎么办,只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结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是唯一的选择。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丰富,见识越广,知道的东西越多,忧愁与烦恼就会越多。别的不说,仅就求知而言,那是学到的越多,越觉得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正如孔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也。”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够烦一辈子,够苦一辈子,够累一辈子。

  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无成而“望洋兴叹”;在艰难的.求知生涯中,你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满,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这也是庄子《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高中,有的被迫走入社会。是农村的,不可能再向父辈一样心甘情愿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尽管那种生活无所谓太多的忧愁和烦恼。进城吧,但是你这个农家子弟与城市的生活之间还有好大的距离,几年拼死拼活地奋斗,又有几个能成功,又有几个能衣锦还乡,又有几个能真正溶入城市的生活。是城镇的,拿着一张高中文凭,找份工作,同样是何等地不容易,要想生存,同样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在动脑筋想办法。

  再拿上大学的来说吧,别以为他们一跃成了天之骄子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如果高中生活是虎口,那么大学生活就是狼窝。只能是出了虎口又进狼窝。

  大学毕业,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四年的风风雨雨,四年浪漫,四年的苦读,换来的是什么呢?一是面对各种各样激烈的竞争,一是考研再深造。不论是哪种结局,都不得好过。再往后,那才是庄子所说的“巧者”和“智者”,那才叫做不“劳”就“忧”。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人的生活。

  《庄子》散文 篇4

  《庄子》散文还常以丰富的寓言故事和奇特的想象,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的

  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庄子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比如《逍遥游》中,庄子以鲲鹏,小鸟的故事阐述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道理。还有文章末两段,以庄子和惠子对的对话形式展现的寓言,从瓠、大树引申到当时的政治时事,以小见大,却生动形象准确的阐发了其中的哲理。可见,庄子把寓言故事在他的作品中运用的出神入化,让后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后记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尖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

  庄子的散文:浅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漆园吏。庄子鄙视富贵,愤世嫉俗,曾拒绝楚王邀请他做官的请求。他一生都追求一种超脱世俗,无所待,而“独与天地之往来”的精神逍遥境界。庄子的散文极富有文学性,书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艺术的描绘,善于运用卮言,重言,寓言等手法,他常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诗意的境界表达深刻的哲理,其文汪洋恣意,其理隐约深邃。下面我以《逍遥游》为例来谈谈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逍遥哲学艺术手法消极思想积极意义

  正文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散文最具特色。全篇几乎都用寓言构成,但是这些简单的寓言却反映了庄子深刻而独特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庄子散文的结构看起来并不严密,汪洋恣意,变化多端,常常使人感到突兀,然而他的思想却很连贯。句式富裕变化,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的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内篇的首篇,庄子将其放在内篇中的第一篇,可见它的地位是重的。《逍遥游》集中表现力庄子散文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并且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人怎样才能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权位的束缚,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游“境界。

  一.逍遥哲学: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受到主观或者客观条件的约束限制。因而庄子追求的是人精神上的逍遥境界。《逍遥游》中的大鹏,蜩和学究他们都是不逍遥的例证。大鹏虽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是它只是看似逍遥,而并非真的逍遥。因为它的飞翔必须借助于风力。再说蜩与学究,他们的飞翔虽然轻松自在“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但是他们的这种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吗?大鹏受到的是外力的限制,而他们受到的是自身思想的限制。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xx年的灵龟和3.2万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情。

  庄子提出的这种无所待的精神逍遥在今天看来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只要我们还是一个社会里的人就必须面对一切生存的问题,必须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必须为了生存和利益而奔波,所以不可能做到无所待,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精神超脱。就是《逍遥游》中御风而行的神人列子,他们的飞行尚且需要借助外力,又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世人呢?

  二.《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比如《逍遥游》前半部分,庄子

  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从鲲鹏展翅到列于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三.《庄子》的'散文结构线索模糊稳秘,但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穿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连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比如《逍遥游》中,庄子先写鲲鹏之变,然后再由鲲鹏与蜩和学究的对比中引出种种小大之变的比喻铺陈,最后引出不同德行的人。不论大小事物,他们的变化都是有所待,都不是逍遥的,自然而然的突出庄子他所追求的绝对精神逍遥的境界。

  四.《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夸张而活泼的手法,阐明人生哲理。比如《逍遥游》中的鲲本意是指代鱼卵,但是庄子却以其夸张而独特的想象把它幻化成体型庞大的大鹏鸟。

  五.《庄子》散文还常以丰富的寓言故事和奇特的想象,文熙载在《艺概》中说庄子的想象“一除尘外,怪生笔端“。《庄子》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常常带有奇异虚幻色彩,充满着不可捉摸的神秘和遥远.他常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比如大鹏和蜩与学究的对比中显现出蜩与学究的目光短浅,表达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道理。。

  六.《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寓言不仅多且想象奇特,给人营造出一个形象的世界,让读者在这个形象世界里得到启迪与顿悟。比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变,鹏与蜩和学究的对比,朝菌,蟪蛄和楚之南的冥灵,上古的大椿的对比,以及彭祖与世人的对比。

  七.《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

  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欢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庄子独创“三言“的表达方式,即寓言,重言,直言。以《逍遥游》为例。庄子在描写鲲鹏之变和鲲鹏与蜩和学究的对比时就运用了寓言,而在后文描写的大小之辩提到的“楚之南有冥灵者”和“上古有大椿者”以及“乃今以持久特闻”的彭祖,就是运用了重言。

  八.在思想方面,庄子的作品是精神苦闷的象征,它揭示了没落阶级的思想状态。庄

  子散文所表达的思想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的。剥削阶级在没落时都会有厌生厌世的思想情调。他们常常将自己的破产看作是宇宙沦丧或人生破灭,将自己的忧愁说成是人生的永恒悲哀。正是由于这样的阶级特性,所以充满幻灭感的庄子,力求忘却现实。他极力通过冥想创造“论据”,以作为精神寄托,以填补灵魂上的空虚。庄子的《逍遥游》便有着这种情感的艺术表现。

  在《逍遥游《中,庄子描写了鲲和鹏的巨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对鲲鹏这样的描写形象的暗示到:比起鲲和鹏来,人是极其渺小的,人的一切智慧喝本领都是微不足道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又举长生木为例:“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春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显然,比起神木的寿命来,人的一生是极短暂的;依此说来,人生当然是不值得重视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描写了神人的生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分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从而说明,人的眼界是狭窄的,人的生活是可怜的。不难看出,庄子逍遥游历的正是他冥想中的幻境。他正是用自己的幻想,安慰自己的现实悲哀。由此可知,庄子的作品是精神苦闷的象征。庄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在后代成为破落户的精神食粮。反对封建礼法鄙视封建权威的阮籍,嵇康,鲍敬言,陶潜,李白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思想的感染和启示。然而,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客观而且辩证的去看待庄子的思想。他的思想里也有进步的因素。。以《逍遥游》为例,它在现代不再具有原来那种消极的意义,而寓有立大志,成大业的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段建海《没和自由的人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杨公骥《中国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庄子的散文: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吴姜峰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设喻,实质上是庄子在叙述故事并借助它讲明一个哲学上的道理。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节选了全篇的第一节,可谓言简意赅。在教学中,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有的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有的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样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

  既然是故事,那么就要从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内容,然后联系社会生活抽象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教学思路在理解《秋水》一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意义的。

  有不少的教师在分析《秋水》中的人物形象时只注意到了河伯一人,其实不然。海神若也应该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只是在节选的文中海神没有具体的言语行动而已,但以河伯的目光看到的又何尝不是海神的形象(汪洋恣肆,波谲云诡)呢?“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文章既然通过“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能把河伯的形象凸现出来,那么,在此就可以从河伯的惊叹来把海神若的形象比较出来。智者不言,大者不言。庄子想真正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位睿智的海神,它无言地静默着,只是以自己雄伟的形象向前来的河伯昭示着自己的广博和丰富。这与老庄的“大象希形、大音希声”的辩证思想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可不可这样同学生理解:在文章中也正是没有具体描摹海神若的形象,才恰好地赋予了海神无穷的形象呢?是的,在庄子的文章中,它常常与自然同化的形象来展示其形象的无穷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在《逍遥游》中的理想境界,我们实在很难也不必要对这位作逍遥游的智者做出具体的描摹。

  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秋水》中的河伯也正是在这样一位智者面前才悟出了什么叫天下之美、什么叫大智慧?与河伯开始的欣然自喜,后来的望洋兴叹相比,我们对这样一位海神是不是多了一种敬仰呢?它似乎并不在乎河伯的自狂,也不在乎河伯的赞颂,它依旧是它,接纳百河,吞吐吸纳,在这里,我们难道不会想到这样一位海神,它又何尝不是庄子对自己理想的具体写照呢?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秋水》中海神闻河伯感慨之后一番话。“自多”和“自多于”说的是一个人应该不断地汲取以成其“多”让人觉得你“多”,而不应该以为“多”比某某“多”也。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一个人要是一旦觉得自己“多”了,就会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停步不前,失去了原来的进取力。

  其次,《秋水》中的河伯这一人物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分析出他的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这样一些特点,有的甚至还分析出他的狂妄无知这一特点,对后一点,本人实在很难苟同。如果他无知的话,又怎能发出“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样的感慨呢?其实,河伯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在于他的虚荣

  心,是虚荣心使得他欣然自喜,以为天下至美已尽归于己;是虚荣心使得他骄傲自大要东行亲自和北海一比,对于这样的虚荣心,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我们人性中的最普遍的缺点也就在于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往往就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妄自尊大了起来。当然,也正是这一东行,才使得他幡然醒悟,明白自己之小。这样的人,我们用狂自无知来形容恐怕是不贴切的。

  最后,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们还应挖掘这样一点东西:即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前进,哪怕你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你也应该学习,永保这个第一!《秋水》中河伯这一人物就有这样的内涵,如果他不去东行来到北海,那么,他和我们成语中的那个自大的“夜郎”又有什么区别呢?夜郎因为故步自封,不肯承认别人的“雄大、强大”才灭了国、亡了家,而河伯不是这样,他虽自大,但没停止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他才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一个人不走出山,他又怎么能知道山外还有山呢?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不停地探索,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同别人(社会、民族)之间的差距,然后才能进步。就像海神若一样,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成其“多”成其“大”成其“美”。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海神、河伯的形象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全面地驾驭。

  《庄子》散文 篇5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庄子》散文 篇6

  ”逍遥哲学”【1】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2】。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及其豪迈壮观,貌似逍遥,实际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进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必须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峦之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的嘲笑,认为它过于费力了。小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其实这正反应了它无能为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xx年的灵龟和3.2万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散文 篇7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怀揣宁静的心,祛除心中的躁动,在这喧嚣的世界,品一杯香茗。在竹藤椅上,悟《庄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诸葛亮早年未遇命世之主,而怀揣匡扶天下之志的他从容淡定,躬耕于南阳,苦研兵法,知天文,通地理,晓时局,悉人事,抱膝长吟,隐居待时十年,青春年华随竹叶飞舞,东流之水明晓他不泯的雄心。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哒哒的马蹄声使其积蓄多年的能量释放,谱写义肝忠胆的'篇章。诸葛孔明是身不逢时,但若无十年的积淀,若刘备早早任用其,或许便只是一个小小的贤臣,或许便不会有“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令土木金刚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诸葛孔明。

  故曰,夫恬然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他选择清醒,

  在众人皆浊的逐利世道上,他选择清白,

  褪去华服,他选择荷叶制的衣裳,

  逐出京城,他选择汨罗江的波涛,

  他呕心沥血著成的《离骚》被称为楚辞的最高成就,而满腹才华的他却选择用生命的代价来唤醒国民的无知。

  他,便是屈原。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

  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

  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納直谏,得有贞观之治;

  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织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

  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

  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

  正如古书所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国家之强盛,在于敢谏之忠臣,更在于纳谏之明君。

  在数学的题海中遨游,我学会了缜密的思维,

  在英语的小说中思索,我了解了各国的风俗,

  而唯有《庄子》教会了我淡然,遍是生命的本质,更教会了我: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庄子》散文 篇8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既是庄子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对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重点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阐述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散文;艺术风格;影响

  《逍遥游》堪称庄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称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可以说,庄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学派散文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本文结合先秦散文的艺术风格,试以《逍遥游》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而阐述庄子散文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共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织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地位

  要洞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了解。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其内容大多博大精深,内涵着深刻哲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和文学因素。先秦的诸位思想家大多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除了《庄子》,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几千年过去了,这些典籍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散文这种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其中,又尤以庄子的散文为代表,其创作的散文大多想象丰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辞藻雄浑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先秦文学散文的典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间接影响着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发展。

  二、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庄子创作散文最显著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和夸张奇特。庄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场面、虚构的情景、夸张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纵横捭阖,恣意发挥,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逍遥游》从文章的一开始,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几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庄子用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奇特、诡异的夸张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怪异奇特的画面:在漫无边际的北海中,一条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大鱼在随处游动着,突然之间,这条鱼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只背不知有几千里宽的大鹏。当这只大鹏在空中展翅高飞的时候,它的两只翅膀就像从空中垂下来的云彩一样遮天蔽日。这只鹏有着超强的能力,在南海中可以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其宽大的两翼借着大风可以直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在庄子的神来之笔下,鱼能够转化成鸟,展翅高飞;鹏能够水击三千里,借助风力直插云霄。奇特诡异的想象在庄子的文中信马由缰,任意奔驰,从而绘制成了庄子心目中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二)比喻形象,以喻托志

  首先,从比喻的数量来看,可以说随处可见。《逍遥游》全文800余字,小大比喻有20多个。其中大的比喻就是一个寓言或者虚构的故事,小的比喻也就是一句或几句话。全文主旨就是为表现庄子“有所待不算逍遥游,无所待才算逍遥游”的主旨思想。为了达到这个表述目的,文章一开篇,庄子先从自然界写起,而后循序渐进写到人类社会。整个过程精心虚构了“鱼化大鹏乘风迁徙南海”以及“小鸟飞行与蓬蒿”之间的故事以及“野马”、“尘埃”、“杯水芥舟”等众多比喻,这些形象的比喻将深邃的思想和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使读者能容易理解读懂文章。其次,从比喻的风格来分析,文中的比喻想象诡异,构思新奇,别致巧妙,扑朔迷离,使人觉得奇幻莫测,不知深浅的感觉,而后经过思考,在看似胡言乱语之中理解其深邃意义。如庄子用诡异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虚构了蜩和学鸠的寓言故事,一方面突出自己的思想志向。同时,读者在深思之下不难理解,庄子虚构自然界的鹏和蝉大小两方面的鸟,其实就是恰恰喻射了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道德层次和人生追求的两种人。在庄子散文中,比喻本体大多是隐藏在背后的,给广大读者留下想象、体味的空间,只要读者用心地去体会、去想象,文章的深刻寓意就愈发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通读《逍遥游》,可以发现庄子行文比较喜欢用比喻,也十分善于用比喻,这也成为庄子散文的显著特色之一,他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和诡异奇特的比喻将自己的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寓言,独特怪诞

  寓言故事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多指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文中哲理意味深厚,但他通常不坐而论道,不形而上地、抽象地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而是经常运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纵观《逍遥游》,可以说就是一篇由寓言组合起来的文章。但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法,与先秦其他诸子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比如韩非较多运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与典故辅证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继而进行说理;孟子则较多采用民间故事作为自己的辩论依据。但而庄子的寓言很少引用现成的寓言故事,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进行虚构和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自觉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创作者。例如《逍遥游》开篇写鱼化鹏,继而高飞几万里的故事就全部是虚构的。再如后面用拟人的手法虚构了蝉和学鸠的话语也是虚构的。纵观全文,庄子虚构的这些独特怪诞的寓言故事,环环相扣,引人深思,既达到了自己想要讽刺某些行为、某个人群的行文目的,又大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吸引力,引人入胜,思想性和可读性面面俱到,着实值得后世文学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三、庄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想象的感性显现。而庄子散文在“创造性想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庄子散文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重大而又影响。从先秦文学一直延续到到近现代文学,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着都有体现和反映。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具体实践情况看,就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并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交织。庄子的散文通过隐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黑暗现实各种弊端的犀利讽刺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近现代,后世的汉朝司马迁、宋代苏轼等文人身上都有体现。同时,庄子的散文在讽刺和批判黑暗现实的背后,也更多地流露着一种消极思想和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情绪。庄子的散文在批判揭露黑暗社会和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只有采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生活态度。这种文风和生活态度对后世的文人及其创作造成了很大消极影响。历代生活境遇不好又不满黑暗现实的文人们,几乎都向庄子看齐和学习,他们思想上愤世嫉俗、放荡不羁,他们有的纵情于酒色、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归隐于山林、有的修道求仙。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作品往往大多具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思想,内容大多能摆脱世俗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天地间自由飞翔,在唯我独尊的个人天地里抒发个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唐代的李白、现代的鲁迅,他们的作品大都随兴所至,肆意抒发,其作品往往具有十分强力的思想感情,往往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思想共鸣,从而造就了许多非常高的艺术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总之,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奇特夸张,比喻形象、以喻托志,善用寓言、独特怪诞,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开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先河,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任意驰骋的丰富想象力、向往飞翔的自由精神和颇具浪漫主义的文风为中国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对后世历代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作者:杨彦科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阮忠.庄子创造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3]郭绍虞.古代文论选[M].上海:卜海占籍出版社,20xx.

  《庄子》散文 篇9

  庄子在诸子里其实是最充满理想化的一个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够上他的高度。

  在他的理想里,自己就是那一条北冥的鱼,倏忽化而为鸟,飞上那苍冥之天,倏尔化而为鱼,潜入那苍冥深深之中。青天和苍冥啊,就是他那理想中翱翔和漫游的舞台。“背负青天而莫能夭阏者”,蓝天也,抑或苍冥也。蓝天和苍冥,一个是何其高,何其大;一个是何其阔,何其深;对于漫游的鱼儿和翱翔的鸟儿来说,无拘无束,无阻无遏,无边无际,无弋无射,轻松往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无上的幸福。

  故而对于这条始终都想自由飞翔的鱼儿来说,他始终都保持着对高官厚禄的警惕性,故而他宁愿做一条在泥潭里拖着尾巴的鱼,也不愿做一条在高贵的匣子里供奉的龟。他生怕匣子束缚了自己的鳍,让自己变成了一条缩头缩脑的乌龟。在他看来,即使是泥潭里拖着尾巴的鱼,也有可能游到广阔的大海,也许只要一场大雨,一次河流的泛滥。因为在上古时期,林木丰茂,植被众多,雨量充足,一条即使暂时受到困难的鱼,也有随时获得驰骋大海的机会,只要到了大海,就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何人可以约束自己呢?

  在自由漫游的那一刻,在自由飞到了极高的程度,不就可以由必然王国飞到自由王国里了吗?而自己何必要做那奴性十足缩头缩尾的王八呢?固然做乌龟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死后还可以以贵重的棺椁入葬,接收后人的供奉;但是错了,庄子他看到的是匣子是和棺椁一样的价值。他知道一旦自己接受了楚王的邀请,那么无异于就像把它装进了一个棺椁里,死去的不仅是躯体,还有可以自由飞翔来自由飞翔去的思想——他的可爱的思想不就是那一条快快活活自自由由的飞鱼吗?享受了别人的俸禄,接受了别人的馈赠,自己还不就随时变成了一条任他人宰割的'鱼了吗?

  庄子是透彻的,清醒的,他看到是俸禄是可怕的鱼饵背后的鱼钩,是套住飞翔的翅膀的鸟笼。于是,他潇洒地挥一挥手,做出一个让许许多多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拒绝了一个让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有人嘲笑他,认为他痴;有人讽刺他,认为他傻,甚至认为他是疯子,于是楚王也放弃了对疯子的戒备,回使的人也轻轻松松的完成了任务。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位令当时人认为疯子的家伙却是一条实实在在自由快活的鱼,他逃离了随时都可以钓到他的鱼钩,随时都可以触到他的网。

  他的老师老子虽然比他清醒,常常说到:“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看透了是看透了,但是却没有他那么轻巧,那么洒脱,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狂奔无羁,因为他毕竟是史官出身,说话还是着天靠地,依着对于历史的高度总结而言,做起来总还不是那么自由奔放。而到了他的时代,他就无所羁縻了,无所羁绊了。因为那是一个昏聩的时代,是一个大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仁义之名被大盗窃夺,儒家所谓的仁义成为大盗们伪饰的袈裟,成为欺世盗名者追名逐臭的锐利武器。所以他恣意放肆,荒诞之言,荒谬之语喷薄而出。妻子死去,他鼓盆而歌,不仅不悲泣,反而敲盆而歌,还洋洋自得的解释,彼从无中来,复到无中去,何言其有,何言其无,真是旷世一奇人!他把生和死看做一样,即使是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也有终结生命的时刻,更何况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呢?那么,只有什么不死,就是思想,就是他日日夜夜都想做的那一条飞鱼,永远想飞翔在人类的思想的长河里,至今而鲜活腾跃的自由思想。

  而今庄子,那一条会飞的鱼,不是世世代代都飞翔在热爱自由,热爱理想的人们的心中吗?

  《庄子》散文 篇10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夸张而活泼的手法,阐明人生哲理。比如《逍遥游》中的“鲲”,原指鱼卵。庄子在文中却把它化作体型非常庞大的.大鹏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从这些语句中能深深的体会到夸张的文笔。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