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Array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Array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4个月前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Array

杂草稻是田间的“山寨版”水稻,直接导致稻田减产,品质下降。浙江大学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揭示了杂草稻的遗传机制,为杂草稻防治奠定理论基础。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杂草稻出现在田间,与正常的栽培水稻争阳光、水和养分,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与品质。杂草稻米粒口感坚硬粗糙,如果农民在收割时混入了杂草稻,大米就卖不出好价钱。”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樊龙江说。

在田间,杂草稻是一枚“潜伏者”。从苗期开始,杂草稻就与栽培水稻一同拔节长叶,外形上极难区分,成熟后很快就落粒,种子“潜”入土中。杂草稻还能休眠——如果一块地改种玉米,种子就在土壤中休眠,隔两年后灌水种了水稻,杂草稻又会“复活”。

研究人员介绍,杂草稻已成为全球稻田的疾患,在东南亚、南美洲等稻区大面积分布,我国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等地也有一定面积受到“污染”。

樊龙江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陆永良课题组从我国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四地收集了155份杂草稻材料和76份当地历年栽培稻品种,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群体分析后发现,我国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由不同种类水稻串粉后形成,通过平衡选择进化机制适应复杂的自然稻田环境。此外,课题组还发现了直接与杂草稻的果皮颜色和休眠有关的基因组区域。

“目前,人们只能用一些基于经验的办法阻止杂草稻的肆虐,比如收割时注意尽量减少稻谷落粒、避免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花粉串粉等,但这些办法并非一劳永逸,甚至收效甚微。”樊龙江表示,杂草稻遗传机制研究将从基因层面对杂草稻精准防控和制定合理水稻栽培措施进行理论指导。

鲁公网安备 3716230200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