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28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2、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5、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词语教学的问题,词语教学在初中阶段一直要么被忽视,要么被错误地实施,这里有一种新的有效的做法:用词语来描述自然、生活,来表达感情、思想。
6、兴趣的秘密何在?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场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对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
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也曾经有个家长骂骂咧咧地说:“你们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其实,有一种说法我很赞同:“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幼儿不仅要教孩子一些知识,更要给孩子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基。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我们幼儿园教师这一行是幸福的,我们有不同于别的称呼——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就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面对挫折,用一份爱、一颗心,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认可。这种呗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书中,明确指出在备课前要研读教材,要把教材吃透才能上好一节课。还用了一个实际案例说明,研读教材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在数学、科学、社会等活动中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转岗教师,刚开始对于幼儿园的教材真的是一头雾水,不知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该怎么教。经过多次的学习、培训,我们慢慢地ongoing小学教师的角色中走了出来,熟悉幼儿教师的课堂,知道了给幼儿上好课,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准备教玩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课后,我们还需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财富。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给我们指出了教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应该是一个阅读率比较高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读书,这与幼儿教育的特点密切相关。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基础而全面,幼儿是好奇、好问的,这都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幼儿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充实自己,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4
在农村从教已有九年的时间了,可网络走进我的生活就是这几年,后来我进入了教育在线,发现这里正在开发新教育精神园地,我也就在这里安了家,建了博。常常在一些论坛中大发论调,也得到了好多同行的支持,也从中认识了一批在教学上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网友。他们在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吸取苏氏的教育思想,从而在实际教学上运用苏氏的教育实践。苏联虽然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而解体了,这不能说明苏联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而恰恰相反的是,苏联的教育在好多一批批著名的教育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也及时地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应该说苏联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出于这样的心理需要,还有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势,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地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渴望阅读这部教育经典。那是一个晚上,在温州闲得无事,逛逛温州书城,无意中发现了《给教师的建议》,象是久违的朋友一样,便把它请回了家,天天阅读之。第一次读这本书,竟然有点看不懂,时而读之,时而弃之,都说这本书是教育名著,我当时以为会很快地会吸引我,想不到渐渐地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后来,在教育在线的论坛中,发现与我有相同的体会也有好多的人,原来这本书要细读慢嚼的,抱着心急的态度,是读不懂的,网上发起了共读《建议》的专贴。就这样我又重新捧起这本书,慢慢地细读起来,坚持写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读书是一个重复次数最多的词语,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书,便没有了教育;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他认为教育应从阅读开始,会阅读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他强调边阅读边思考,这一点我现在很有体会,读书使我告别了过去哪些浮躁的生活,渐渐地心也静了,思想也成熟了,读书能使人明理,读书能使人聪明。不过苏氏所说的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而是教科书以外的影响师生成长的各方面的书籍。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如果说学生第一,那么阅读则数第二了。同时苏氏在书中从各方面论述了读书的作用。
关于教师读书,苏老说,这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也是教师幸福工作的保证。他说,要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教学变成单调乏味的事,就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不会阅读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应该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精神世界,也是书香校园的建设者,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的香味。教师的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每一节备课应该是一生读书的结晶,而不是明天的课就是今天所备的。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教师不仅要读所教学科前沿的杂志,更要读教育学术著作、儿童心理研究著作及其它鼓励人奋进、引导学生成长的相关书籍。可惜的是在我们农村学校有多少教师能捧着书安心地读呢?我们很失落,开始迷失方向,渐渐地感到教书是很无味苦燥的,职业的倦怠感随时可以产生,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如何解决教育的茫然,苏氏在书中给予我们最好的建议:读书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对于学生的阅读,苏老讲得更加详细。他说,要想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让他读书。一个教师,最大的优势不是讲解,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要让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与你所教学科相关的书籍中去。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过于重视考试分数,造成了孩子们与书籍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与书籍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样直接造成孩子成长过程的单调、残缺、不和谐、不幸福等不良后果。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课内的,另上套则是课外阅读方面的。这样的教育,孩子们表面看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孩子们会因为读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扩大了智力背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只会更好,而且这样也让孩子从小学会了自学。对于差生或者说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热爱学习,苏老的做法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他说,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差,是他们头脑里的问题少、是他们缺乏思考、是他们没有体验过知识带给自己的惊喜,而读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苏氏很重视边思考边阅读,哪种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将遇良才。所以,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关于农村教育,不能没有图书室,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越是农村的学校,书籍越少,孩子们的阅读量越小、知识量越小,教学效果也越差。农村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后来的学习能力越来越下降,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条件提供他们阅读,这样造成今天的局面,教育上的不公平,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看来要改变农村的教育状况,最重要的不是“两免一补”、不是硬件建设、不是师资培训,应当是在图书方面的投入,是孩子阅读时间上的增加,是孩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的养成。“再穷不能穷教育”,也可以这样说,“再穷也不能让教育穷得没书”;“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可以说成“再苦也不能让孩子没书读”。
让读书成为生活,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现在,有许多专家都在提倡读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书香社会的进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尊重书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文化的社会,那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那是一个美妙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读书的气氛,迎接书香社会的到来。
亲爱的教师们,读吧,慢慢地读吧,静静地读吧。艰难地读吧,终有一天会读懂的!就像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5
我校期待已久的区小学校长驻校培训会终于到来了。一周以来,全校师生精神焕发,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听课、评课、听报告——一切如往常一样在忙碌着充实着,在充实中快乐着。
在培训过程中,有一项读书沙龙活动:向驻校校长及外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交流汇报《给教师的建议》读后心得体会。这本书学校统一发放学习一年有余,整册书空闲时间已读了一遍有余,为了更好的完成交流任务,课余时间精心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心得体会材料整理如下: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6
我最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对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讲述了100个建议,每个建议都涉及一个问题。这里有生动的实践例子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许多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的例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7条建议“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深深感到,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让我谈谈我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毕竟,他们的思想不够深刻,思想不够成熟。那么学生们应该做什么呢?我在那里有一些经验。
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精力。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就带他们去旅游,与他们分享快乐。我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要与学生建立友谊,我们必须拥有巨大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丰富,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密关系,这对教育来说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我们需要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其次,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住,我上学时尊重老师,遵守老师的话。我不敢无礼或怀疑。但是现在学生们不同了。他们和老师谈笑风生。有时他们敢于挑错老师的位置。他们总是以同龄人的口吻与老师交谈。在他们眼里,老师似乎什么都不是。
一开始我无法理解学生们的态度,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启发:尽管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在理解问题方面有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但促进民主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民主就是讨论一切,在讨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在讨论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建立民主氛围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性,这就是所谓协商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的许多建议中,阅读不止一次被提及,将阅读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提到阅读应该成为吸引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我认为;你应该记住,无论什么样的爱好,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都不会带来好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个爱好应该是阅读。这种爱好应该终生坚持下去。他的话表明他对学生喜欢阅读是多么重要。
应该引导每个学生走向学习的发源地。就是让他非常喜欢一个学科,然后从这个学科延伸出来,参加这个学科的各种活动,思考这个学科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爱好。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师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试着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科目?
我们的每位老师都能耐心对待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贫困学生,并且善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思考。我相信学生们在你的帮助下会进步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7
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的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因为我感觉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读,去感悟,去学习,它很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书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浏览了一遍。心里不由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伟大、超前。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一个特别显著的建议,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话就让我感慨颇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经常听课的.时候,我就感慨,为什么优秀的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的自然,幽默,得心应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主要的是他们知识的渊博,才使得他们课堂上游刃有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喜欢进行脑力劳动。’可见,我们教师的知识量的重要性。
蔡校长一再告诫我们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是呀,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只有有了东西才能给学生倒出来。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充电自己,影响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不断上涨,教师们的经济压力也逐渐增大。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也面临着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合理理财成为了现代教师们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我多年的教龄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教师理财的经验和心得,下面我将会详细介绍并分享给大家。
首先,建议教师要制定理财计划。理财计划是理财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教师对自己经济生活进行有效规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制定理财计划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明确自己的理财目标,并合理安排收入的使用。例如,我每月的工资收入,我会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一部分用于支付家庭的各项费用,剩余的部分则会进行适当的理财。通过制定理财计划,我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情况,避免因为盲目消费而造成经济困境。
其次,教师要学会规避风险,实施合理投资。投资是一种既要高收益又有一定风险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教师这种相对稳定但相对较低的收入,我们要慎重选择投资项目。我建议教师从能够稳健回报的低风险投资开始,例如购买国债、存款等,这样既能保值增值,又不会过于偏离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一些金融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财水平,不断学习、了解更多的投资方式,像基金、股票等高收益投资标的,理性控制好投资风险。
再次,教师要保持消费理性和抵制消费诱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诱人的'消费品、促销活动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理性消费理念,不盲目追求时尚潮流,不被无用的用品诱惑。我曾经亲身经历过几次“打折热卖”的诱惑,在挣扎中学会了抵制诱惑。教师们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理性消费不仅能够避免过度消费,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机会。
最后,教师要注重个人保险和养老规划。教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职业,对教师本人和家庭来说,个人保险和养老规划尤为重要。通过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险种,如意外险、重疾险等,可以使得教师在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下,有一定的保障。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养老规划,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在退休后依然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养老金的积累要提前谋划,不能等到退休再行动,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工龄和收入情况,合理规划未来的退休生活。
综上所述,教师理财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合理制定理财计划、实施合理投资、保持消费理性以及注重个人保险和养老规划,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安全感,实现财务自由,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这些理财建议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这些建议与大家一同探讨、共同进步。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加强自己的理财意识,实现财务健康,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9
幸得学校领导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务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细读之下,反复思考,理解为: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实际操作中,我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欢的,让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营造阅读期待,教学提问指向认知冲突,力求使问题有思维冲击力,有探究价值。在课堂上,我放低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习伙伴,适时地穿插几句幽默的话语,调节课堂气氛,收一收学生的心。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班的孩子常常会说:“哎呀!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都还没上够呢!”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0
走上教育岗位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虽然自己平时还能翻阅一些教育杂志或者网上浏览教育类信息,但却也很少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
关于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前些天学校组织教师读教育专著活动,我借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了之后感受颇深。《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1977年写成的。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今后要多去主动阅读这类教育巨著。
虽然早在读幼师的时候,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就很熟悉,但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错过了很多学习大师教育思想的机会。在今年的'读书活动中,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倾听着教育大师精辟的理论分析,感受着教育家的睿智思想,我才发现巨著原来也可以很亲切,阅读它们原来也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纠正了原来错误的认识,喜欢上了巨著。
既然,前面已经错过了那么多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提醒自己多去阅读,并且多去主动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利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感受二:对怎样处理工作与空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阅读的第一单元虽然只包括十条建议,但读了这十条建议,我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当好一名合格教师,怎样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一些教育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味反思,我把十条建议读了好几遍。
特别是读了书中第6条建议: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点感触颇深。“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两句话引自一位女教师的来信。这两句话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很少有空闲时间,甚至很多中学毕业生因此畏惧考师范类学校。
身为教师的我们肯定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天很忙,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几乎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教育家没有回避这个现实问题,而是从实际问题入手,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为我们指点迷津。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准备却仅用十五分钟。也许这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因为这个教师用一生的心血来备了这堂课。因为一生用心,所以成功。
教育家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了,才能出色完成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才能充分享受空闲时光。教育家向我们诠释了这个“用心”有两层含义,一。用心爱自己的工作,使之成为一种乐趣,这样工作才不致于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至于整天抱怨少有空闲时间了。二。用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多用心阅读,让思想之河永不干涸。用阅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这里的阅读不单指教材,而是各类书,读文学,可以让我们更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我们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读了之后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学生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所以要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
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 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2
去年寒假,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作为一名教师若没有细读此书,将是一种遗憾,本人体会如下:
一、我更加明确了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将直接影响到中年级以及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所以我们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下,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的写出来,并且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
二、我们在检查作业时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它目的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会引起不良后果。
三、我们在教学中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例如:一个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确立起来。
四、我们在教学中还应给学生留有自由空间,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有供学生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这并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而是让他们扩充知识。
五、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功课落后于别人 ,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 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不够好。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被耽误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立足。
六、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知识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有素养,所以,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的食粮,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这些只是本人的一点肤浅感受,如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你没读过,建议你赶快读一读吧。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3
本条目开始谈论兴趣,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那么其他的问题都不再时问题,因为他有解决问题的力量,这就时兴趣的力量。书中总结了一些兴趣的本源:
1、认识本身就时兴趣之源。
让我还是尝试用举例子来说明这里的兴趣时什么吧。虽然我们生活之中都能看到【火】这个东西,于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课堂之中老师的引导也好,自己阅读书籍也罢,这里有种对火强烈需要了解的欲望,就是认识本身的兴趣。
2、发掘万物的实质,寻找其因果也是重要源泉。
在我们完成初期的大致了解一些与火有关的知识之后,我们又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产生火?什么情况下/什么物质会产生火?火与温度与水之间的关系时什么?这种想要了解火的实质已经火与其他东西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感觉,也是兴趣的源泉。
3、把知识加以运用。
如果说前期的了解存在有思想大脑层面的话,运用知识则是把这个兴趣提升的重要方法。就如同我们做的那些小实验一样,火苗的几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温度时不一样的,农村用柴火烧出来的食材为什么跟天然气的味道不一样。
我们通过生活中运用到的火结合起来,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驾驭知识】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的棒,以至于对此类事物的兴致越来越高。
我的收获:兴趣的重要性实在太大了,其实一个老师一旦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几乎就成功了一半了。我想后面一定会涉及的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对那样的内容我倒是很期待哦。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4
这个月读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30年教育经验的总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在阅读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靠阅读扩充知识。他在书中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学生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那就无从说起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他还提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我们不能把所有新的知识交给学生,所以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如何阅读上,他支出,应该以大纲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老师只需要打开窗口,故意留下一些东西不讲,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读大量的书籍,正如平时所讲的“交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苏霍姆林斯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诱使儿童自觉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如果你想做到让儿童好好学习,要维护和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自豪感。很多孩子在学校学习,没有获得过成就感和自豪感,得到的是挫败感,那他在学习上必定萎靡不振,终日昏昏欲睡,学习打不起精神。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豪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学会,能学好,有进步,能得到老师的关心,父母的赞扬,同学的肯定。
这本书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体现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给我很大的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5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我始终认为,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能力,有思考的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首先就出现在阅读上。读不懂课本,读不懂材料,读不懂新闻,读不懂评论。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每个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此时,一般我都会问一句:“你具体哪个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学生都会说:“都不懂!”
“都不懂”三个字正正说明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或懒于思考,或不懂思考。懒于思考的,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改掉习惯即能提高学习效果。不懂思考的,则是学习能力问题。可能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是从小学就拉下的问题,从小就没有锻炼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缘故。古语云:“见多识广”。见得多了,才会识得广,想得深。见都没见过,谈何思考?!
在学习上,有一个理论叫“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现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让最近发展区成为现有水平,进而不断提高可能达到的水平的过程。
如果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从小大量阅读,他的现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学从小阅读量不大,他的现有水平是1。那么,要想这两位同学都达到10的可能达到水平,显然前者的“最近发展区”要小一点。前者比后者将更容易实现10的水平。
最后,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阅读?写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6
20xx年任职资格培训班即将结束,虽然时间非常短暂,可是却受益匪浅。培训班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时间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想这是一个让每个老师都很头痛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对于后进生一直都很排斥,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放学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要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布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老师和好学生的重要特征。
尽管工作很忙,我们任然要抽出时间读书,要不断的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常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擅于反省自己,擅于总结自己,从而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也反省了自己,我想在刚工作的时候能看到这本书是非常幸运的,里面给了我们很多建议。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断的去坚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7
在阅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后我惊喜的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继续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许多人说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但冷静下来一想,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其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孩子,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宽容,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己,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这时。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后,我们还是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这话我们都应该深有感触。读着书中的每条建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因此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8
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9
在寒假开始了几天后,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习题集、试卷等,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现在正是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0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需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也越多,他的思考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侄女现在的二年级了,她就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习困难的”的学生,读书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读完了问她整篇课文讲的什么人做什么事?一概不知道。简单的用“美丽”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数学只能做已经列好的算式题,对于文字题目,怎么都理解不进去。比如:3个2角+2个2角=角,她说:3+2=5角。一个面包2元钱,3个这样的面包多少钱?再怎么举例子都理解不过来这样的题目怎么列式,哪怕举得例子只把数字变一下,教会她怎么做,再来做这道题,她都列不出来。
这学期开学,回到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我就让她多课外书《女孩故事屋》,读完一篇就让她讲讲故事的情节,一个月已经过去了,读书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密考虑地、有预见性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关心的一件大事。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有组织地组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一些科普读物,这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行得通吗?对于一个连读都读不懂的孩子来说能挽救她免于考试不及格吗?
刚才,让她讲一遍《白雪公主》,只说了几句,就忘记了。我看了她一眼,说是看还不如说是恨了一眼吧,让她在读一遍,她拿着书坐在哪儿又开始了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扪心自问,我做到了真正的爱她了吗?
爱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真难!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1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下面就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上的给予,更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知识大海的营养,量变逐渐就转化为质变。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主动做事和被动做事有天壤之别。为了一节公开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和知识;为了写一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这就是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教学中借鉴的。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善良的。要毫不犹豫地爱自己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们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希望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自己是多么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人性如果不定期洗涤就会变得浮躁,甚至忘了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只有书籍能让人保持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学校职工书屋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找回自己、做回真我的机会,其中很多书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感谢《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找到了初为人师的方法;感谢职工书屋,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4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自身的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三大建议,这些建议既适用于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为其他美术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分别阐述这三大建议,并分享我对它们的心得体会。
在美术教学中,第一大建议是激发学生创意和想象力。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由发挥,并尊重他们独特的创意和观点。在课堂上,我喜欢组织一些有趣的绘画活动,比如“画出你心目中的动物”、“设计你理想的未来城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同学们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品也具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这种鼓励和尊重学生创意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二大建议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在纸上教学,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户外写生、模特绘画、材料制作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拿着画板和颜料到校园里寻找灵感,或者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艺术品,这种实践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更为丰富和有趣。
第三大建议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带领他们欣赏各种艺术品。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关注艺术,包括电影、音乐、文学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艺术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和我分享他们在展览中的感受,或者在写作业时加入一些艺术元素,这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实践和反思,我发现这三大建议对我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创意和想象力,我发现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发现学生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我发现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生活感知。
总的来说,美术教师三大建议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实践和反思,我发现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将继续努力贯彻这些建议,并探索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三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三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三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三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6
教师是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而阅读是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和建议,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关于教育思想
1.《教育的艺术》(作者:杜威)
本书通过对教育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教育的本质》(作者:纽曼)
本书通过对教育的哲学思考,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3.《教育的心理学》(作者:詹姆斯)
本书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二、关于教学方法
4.《教学的艺术》(作者:艾森克)
本书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5.《学习的艺术》(作者:加莱)
本书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6.《教学的反思》(作者:希尔)
本书通过对教学反思的实践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实现教学的不断优化和进步。
三、关于学科知识
7.《英语语法》(作者:奥尔韦)
本书通过对英语语法的详细讲解,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的规则和应用,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8.《数学思维导论》(作者:波利亚)
本书通过对数学思维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现数学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9.《物理原理》(作者:费曼)
本书通过对物理原理的深入探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和应用,实现物理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四、关于教育实践
10.《教师的成长》(作者:李显龙)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和方法,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1.《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者:陈永平)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实现教学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12.《教育实践中的案例》(作者:刘芳)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的案例性和实践性。
五、关于教育管理
13.《教育管理》(作者:张德芬)
本书通过对教育管理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14.《教育领导》(作者:刘洪波)
本书通过对教育领导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领导过程中更加注重领导的人性化和激励性,实现教育领导的人性化和鼓舞性。
15.《教育政策》(作者:李龙)
本书通过对教育政策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政策的落实和效果,实现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六、关于教育技术
16.《教育技术》(作者:陈宝生)
本书通过对教育技术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实现教育技术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17.《教育信息化》(作者:王志刚)
本书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18.《教育网络化》(作者:李小燕)
本书通过对教育网络化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网络的应用和创新,实现教育网络化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七、关于教育研究
19.《教育研究方法》(作者:徐光宪)
本书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教育研究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20.《教育研究论文写作》(作者:王瑞华)
本书通过对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论文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实现教育研究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21.《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作者:李志强)
本书通过对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果的评价和应用,实现教育研究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八、关于教育心理
22.《教育心理学》(作者:陈清池)
本书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实现教育心理的人性化和实用性。
23.《教育心理咨询》(作者:冯克利)
本书通过对教育心理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实现教育心理的健康性和发展性。
24.《教育心理测试》(作者:吴国华)
本书通过对教育心理测试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实现教育心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九、关于教育文化
25.《教育文化》(作者:李炳元)
本书通过对教育文化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教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26.《教育史》(作者:胡适)
本书通过对教育史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历史的借鉴和启示,实现教育历史的借鉴性和启示性。
27.《教育人物》(作者:钱三强)
本书通过对教育人物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和表现,实现教育人物的塑造性和表现性。
十、关于教育实践
28.《教育实践》(作者:李玉华)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和方法,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29.《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者:陈永平)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实现教学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30.《教育实践中的案例》(作者:刘芳)
本书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的案例性和实践性。
总之,阅读是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7
教师日记不你象我们传统意文上理解的日记,老师的日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教学反思、听课记录等。这些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
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鲜的、紧扣时代的信息,使教学生机盎然,收效颇丰。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再现,离不开平时的日积月累。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教师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具有长流活水。那么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见解。
1、教师个人一线教学、教育资料的积累。
这方面包括每学年的备课笔记、听课笔记、测试试卷等。其中备课笔记可把其中教后感重新按课时整理出来,并附一些教学后记,这对以后的备课作用很大:听课笔记、观摩课教学资料可拆成活页,与对应的教案订在一起,作为下次自己改进教学的参考;每次测试试卷标明测试情况: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学生失误较严重的题目标注符号并分析原因,以利于以后教学测试中对照、借鉴、提高。
2、学生学习情况的积累。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些教学手段乐于接受、对某些问题总是疑惑不解、对某些知识点总产生思维定势等对以后教学工作有用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下来,并附上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学生学习情况中另有一项具体工作不容忽视:学生平时常错题、易失误题,或教者遇到重量级题目,要按章节分成版块整理成“错题集”或称之为“教学备忘录”,这对以后的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3、常读书看报时的积累。
读书看报、阅读专业刊物,会遇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应及时做好积累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信息库。
总之,长期做好知识积累工作,一定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日臻完善,并使自己较快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8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 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